试谈明嘉靖四十二年刻三十二篆体金刚经
2025/4/18 来源:不详北京治疗白癜风疼吗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Lot集篆三十二体金刚经(灵隐寺道肯集篆)
明嘉靖四十二年()司礼监刻本
1函4册?经折装?白棉纸?
33.5×14cm
估价:RMB,-,
试谈明嘉靖四十二年刻《三十二篆体金刚经》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赵前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源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第五百七十七卷,是佛教大乘般若类的重要经典。最早由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四年()译成。全经一卷。此后又有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隋达摩笈多、唐玄奘、唐义淨五种译本。除汉文译本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后秦弘始三年(),姚兴攻灭后凉,迎鸠摩罗什入长安(今陕西西安)从事译经。鸠摩罗什率弟子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以及《十二门》、《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妙智慧一词的梵语音译,妙智慧是指比智慧还高的层级;“波罗蜜多”也为梵语音译,意为到达彼岸。“经”通“径”,指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色、无色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后方可成就。
《金刚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此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著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流传甚广。相传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将《金刚经》分为:《法会因由分》、《善现启请分》、《大乘正宗分》、《妙行无住分》、《如理实见分》、《正信稀有分》、《无得无税分》、《依法出生分》、《一相无相分》、《庄严淨土分》、《无为福胜分》、《尊重正教分》、《如法受持分》、《离相寂灭分》、《持经功德分》、《能淨业障分》、《究竟无我分》、《一体同观分》、《法界通化分》、《离色离相分》、《非说所说分》、《无法可得分》、《淨心行善分》、《福智无比分》、《化无所化分》、《法身非相分》、《无断无灭分》、《不受不贪分》、《威仪寂静分》、《一合理相分》、《知见不生分》、《应化非真分》等三十二分。实际上,《金刚经》的三十二分从产生到定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五代时期才最终定型。
北宋初年,金石学肇兴,僧人书法家梦英搜集自古流传的篆书,集成《十八体篆书碑》,书写南朝江淹五言诗《休上人别怨》,这是目前所知存世最早的篆书集大成者,碑石现存西安碑林。此后,宋(另一说元)僧人道肯在此基础上,不断搜访续集,终于汇成三十二种篆体文字,并用这三十二种篆体文字分别书写成《金刚经》的三十二分。道肯,字莫庵,北宋景德间杭州灵隐禅寺比丘。
这部《金刚经》为明嘉靖四十二年()司礼监提督太监命工重刊印施。此经一纸五个半叶,每半叶四行,行七字,白口,上下双边,开本高:33.5厘米;宽:14厘米;版框高:26.8厘米。此经为经折装,共四册。
卷首有皇庆二年()赵孟頫撰《篆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释迦摩尼说法图、《开经宝偈》。正文后有:正统二年大庆寿寺黙菴《重刊篆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序》、题记:大明嘉靖癸亥仲春吉日/司礼监提督太监命工重刊印施、护法韦陀像。《开经宝偈》和《金刚经》正文用道肯集成的玉筯篆、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穗书、倒薤篆、柳叶篆、芝英篆、转宿篆、垂露篆、垂云篆、碧落篆、龙爪篆、鸟迹书、雕虫篆、科斗书、鸟篆、鹄头书、麟书、鸾凤书、龟书、龙书、剪刀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书、殳篆、金错书、符刻书、钟鼎篆共三十二种篆体文字书就。首先用三十二种篆体文字书写《开经宝偈》,每字用一种篆体,并在《开经宝偈》末注明每种篆体的名称。其后再用三十二种篆体分别书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三十二分。例如,用玉筯篆书写成“法会因由分”;用奇字书写成“善现启请分”;用大篆书写成“大乘正宗分”。为了便于识读,每种篆体文字,皆有楷书对照。在使用每一种篆体文字前,附有一段简要说明,如“玉筯篆,阳冰善之,此体至今用”。此经字大如钱,楮墨精良,美轮美奂,堪称篆书艺术的大制作。经中三十二篆体取象于日月星辰、草木鸟兽,造型各异,篆体文字,笔划遒劲,精雕细刻;经首扉画所绘人物,线条细腻,神采各异。
这部嘉靖四十二年()司礼监提督太监刊刻印施的《三十二篆体金刚经》,从题记可知,是据正统二年《篆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重刊而成。正统二年大庆寿寺黙菴撰《重刊篆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序》,称:“菩萨戒弟子福善伏覩莫庵肯公所集古法篆书《金刚般若波蜜多经》,犹获如意之珍,深可爱乐,悦怿于心,思欲传示无穷,续佛慧命,谨捐赀贿,重綉于梓,印施流通……偶一日持是经过余请序,故书其梗概云耳。”,由序文可知,福善得到莫庵肯公所集古法篆书《金刚般若波蜜多经》并请大庆寿寺黙菴撰序。福善,即御用监太监李童。礼部尚书胡濙曾撰《御用监太监朴庵李君碑》,可知,李童(—),字彦贞,号朴庵,法号福善,江西庐陵人。得英宗赏识,权倾一时,景泰初,得赐玉带蟒龙服。
有学者研究认为,《三十二篆体金刚经》最初由元仁宗命高僧明仁刻于京师,赵孟頫作序,已不见传本。明永乐十年()重刻,半叶六行,行七字,仅山东省图书馆藏一部。正统二年()李福善刻本当是第三次刊刻。
这部嘉靖四十二年()司礼监提督太监刊刻印施的《三十二篆体金刚经》,虽然依照正统二年()李福善刻本重刊,但目前为止,不见流传与著录,可见传世稀罕。另外,从该经题记“司礼监提督太监命工重刊印施”来看,这部《三十二篆体金刚经》很有可能是由内府司礼监经厂雕造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