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四依法的通向般若的正见

2025/4/10 来源:不详

龙树菩萨在解《大般若经》中的《大智度论》,最后确立法四依,是整个般若经的精华。

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一)依法不依人

法在人的身上,人跟法不能分开,孔子说:文武之道,为坠与地,在人。

人生的决战点在遇到对的人,处在对的环境,所以求生西方很重要,最好的人和环境都在那。

依法不依人,是依这个人身上的正法,不是依着他不好的地方,这个人长相不好,言辞不够优美,都不依。

当年人们亲近舍利弗,因为舍利弗智慧第一,亲近的人很多,但亲近难陀的人更多,不但智慧出众,而且还相好庄严。

舍利弗

依法不依人是依有法的人,只要能给出路,就不要在意他是什么人。

这个人无论身份,地位,才学,只要显现正法,就依。

(二)依义不依语

语是言辞优美,义是讲究义理。

语和义有四种情况,第一是语和义都很好,第二是义正但语不美,第三语好,但义理不对,甚至有错,第四是语不好,义更没有。

那要如何依,就是前二者可以依,后二者不依。

(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了义就是究竟圆满的,不了义是方便说法的。

比如父母要求要好好读书,究竟得了义就是让孩子好好成为人才,但眼前无法说到未来的究竟,就用方便法和孩子说读书可以给各种善巧的好处,让孩子在读书中体会未来成为人才的殊胜。

了义是能够解脱,不了义无法,智慧是了义,但六度的修学是不了义,但佛为了说了义,就用六度的修学体现了义的甚深见。

比如布施是为了累积帮助修学般若的资粮,持戒是为了得到人天身,只有这样的修学,才能遇到善知识,才能修学般若。

忍辱能够得到和合的眷属,也是为了方便般若的修学,精进也是有能力帮助修学般若破烦恼,破所知障,禅定是能得到专注力来修学般若。学般若都是为了将来能生起般若的正知见。

(四)依智不依识

但遇到善知识的时候,由他的言语做方便来学义,由他的不了义进入了义,这个了义中生起比量的智慧的见地,就是依智不依识。

佛说话是因为达到非常殊胜的比量和现量无常的见地和空性的见地,人们对佛所说的话生起极大信心。

所以一个人证果或者堕落,迷惑或者解脱,都是依着他能比量或者现量或者非量来说。一个人的修学成就一定要在比量以上的才叫智慧,尤其对了义生起比量的智慧,确立正知见,特别是根据四依法,生起般若慧的正见,所以四依法的抉择非常重要,从学的对象来论将来的成就,所以不能看错注解,写错见地,跟错人,这是一生成败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9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