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必读的四部经,涵盖愿行悲智,让
2024/6/1 来源:不详学佛修行,离不开信解行证。但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信受三宝,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学佛讲求正信,以领悟佛理为基础。所谓佛理,也就是佛法的基本义理,不明佛理道心就不坚固,即便信佛,也是迷信。特别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树立对佛理的正知正见格外重要,下面这四部经,涵盖了“愿行悲智”,可以让你从初入佛门,直到开悟!
其一、读《地藏经》,知因果。
《地藏经》排在初学佛法必读经典的首位,因为它主要讲孝与因果。而地藏菩萨,象征着大愿。
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佛家认为“孝名为戒”,学佛又应以戒为师,所以“孝”其实是学佛的第一步。因缘果报是佛法理论体系的基础,信佛其实就是信因果。整部《地藏经》就是佛在宣说,昔日地藏王菩萨于因地修行,作为子女数次救拔生母出恶道的经历。为何地藏菩萨的生母会堕入恶道呢?这就是此经因缘果报的部分,经中记载其母爱食鱼虾,蒸煮烹炸,换着花样杀生,而且其母还不信受佛法,常诽谤三宝。
诵持地藏经,可以让你明白为人子女者,应“孝”字当先,而且会深信因果。进而规范自己的身口意行,因为任何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会记在“账”上。因果就是“种瓜得瓜”,如是栽种,如是收获,做了不会失去,不做不会得到。很多时候不要认为行恶别人不知道,其实只是果报的“时候未到”。
其二、读《金刚经》,知空性。
佛法的基本义理,还包括“缘起性空”,它揭示了娑婆世界的般若空性。提及般若,大乘般若部六百卷《大般若经》,可以说最为通达“空性”。世尊住世弘法四十九年,其中有二十二年的时间在讲般若,足见其在佛法中的分量。
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凝练成五千余言的《金刚经》,二百余字的《心经》。之所以将《金刚经》作为必读经典,因为整部经文三十二品,每一品都能使人开悟,趣证菩提。譬如六祖惠能,听五祖讲至《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言下顿悟。
其三、读《行愿品》,知大行。
《行愿品》即出自《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汉传佛教四大菩萨当中,普贤菩萨象征着大行。经文的主要内容,列数了成就如来功德的十大愿王。读行愿品,可以体会诸佛菩萨德行之殊胜,进而心与佛相应,才会发菩提心,只有发菩提心,才能成就正等正觉。
对于很多诵持经典的佛友,行愿品是最容易与诸佛感应道交的经典之一,很多人诵持《普贤菩萨行愿品》甚至会痛哭流涕,这就是心与佛相应,把十大愿当作自己的心行,佛经中所讲的正是自己的心声,才会有种种甚妙感受。
其四、读《普门品》,知大悲。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出自《法华经》,诵持此经得以感念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学佛为何要诵《普门品》,世间人学佛难免要受“八风”考验,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时应该怎么办呢?《普门品》中有言:“念彼观音力,一切灾殃化为尘。”曾读过南师开示,他提起自己年轻时一段拜师学武的经历,当时有位武术大家,南师专程去拜访,磕了十万个头,最后对方传了他一句心法,七个字“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师开示说,念观音菩萨也好,阿弥陀佛也好,一心念佛,用这清净一念代替妄想杂念,正念住心,人就清净,有了清静心,才能开发出潜能。由此看来,少林武功提倡“禅武双修”不无道理。经中说“六时吉祥”,古印度将一天分为六个时辰,六时吉祥就时时刻刻吉祥,这也是观音菩萨悲悯众生的体现。
四部经书连起来,就是“愿智行悲”,佛门中有句话叫作“通一经则通百经”,所以佛说法只一乘却设有八万四千法门。这四部经涵盖了从初入佛门到开悟明心之所需,常常诵持,必能有所收获!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