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法华经中离席的五千人,向后人说明
2023/11/18 来源:不详苗凤凰补骨脂白斑抑菌液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6687.html
在《法华经》的第二品中,舍利弗三请佛陀开示妙法,当佛陀三请之下准备演说妙法时,有五千人退席而去。但世尊却不制止,默然而坐。
等五千人走后佛告诉舍利弗,走的这些,都是枝叶,现在剩下的“纯有贞实”。还说这些“增上慢人,退亦佳矣”,说走的这五千人都是心有增上慢的人,走得很好。
蕅益大师说,《法华经》中走的那五千四众,因为他们多修道,所以得禅定,就是说这离席的四众是有禅定功夫的。但这些人却对理法知道的很少。因为有了点禅定功夫,就自以为证了果,虽然言语没有表达出来,但内心其实异常自傲我慢,觉得自己已经有了禅定,对什么都通达无碍了,还用听什么妙法吗?因此才不愿意再听,退席离开。
现在这个时代,能有点禅定功夫很难。但有了点功夫,马上就生起高傲我慢心。对别人各种看不起看不上,有人一发表修行的言论,马上就去攻击,彰显自己如何如何。这种情况特别在网络里随处可见,没有辨别能力的,看了这些人的言辞,就觉得这种人高深莫测,殊不知有真功夫的修行人绝对不造任何口业,不妄加评论任何人。
再说禅定也不是果位,就算你达到了四禅,也和果位扯不上任何关系。可有的人有了点禅定功夫,就认为自己证了果位了,开始肆意对各种修行人评头论足,对佛法评头论足,张狂得无可无不可。
另外就是有了点小神通的人,有了那么一点功夫,就开始各种忘乎所以。对各种修行人或者言论大放厥词,指手画脚,犹如窜天猴一样上蹦下跳,让人看了又是可气又是可笑。
佛在经中做了一个比喻,就像我们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因为路途太过遥远,众生走到一半就觉得走不动了,不愿意再走。佛陀于是就化现出一座城,让众生进城休息。但这个城并不是目的地,休息一下还要继续上路的。但有些人就不愿意再走了,觉得这里就是目的地,还嘲笑那些继续上路的人愚蠢。
增上慢人,也就是得少为足,不思进取。佛说开始宣讲小乘教法,也是方便说,就是让那些惧怕路途遥远者先进一座化城,然后再寻机上路,直到目的地。因此佛才说那些都是戏论,是为了善巧方便度众生的方便法。但很多人就是执着于此。
佛陀灭度九百年后,在西元五世纪的时候,北印度一个贵族家庭当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无着,被后人称为无着菩萨。老二叫天亲,被称为天亲菩萨。老三叫狮子觉,后来也是证得了罗汉果的圣人。老大是菩萨根性,后来就出了家。老二天亲博学多闻,修行也很好,但就是执着小乘,并一直攻击大乘佛法不是佛说的。
老大无着就很忧虑,一次托病把弟弟给找了来,然后向他开示了大乘教法的义理,天亲很是触动,当时就说自己以前那么诽谤大乘,这个舌头造了无量罪业,不如割下来谢罪吧。无着就说你因舌头造业,不如再用舌头去转业。
从此,天亲菩萨开示积极弘扬大乘教法,像《华严经》《涅磐经》《般若经》《维摩诘经》等等这些,他都有注释。另外,净土宗的五经一论,其中的《往生论》,就是天亲菩萨晚年所著的。他在论著中说:“我作论说偈,为什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说他做这个论述,就是愿往极乐世界,去面见阿弥陀佛,呈现自己愿度化众生的大悲心。
佛在《法华经》中以此离席的五千四众,也是在向我们后世的修行人警示,修行中一旦有了增上慢心,就障碍趣入圣道。就像我们给自己设了一道屏障,限制了自己的视线和心量,这时候的人比一般众生更为执着,还不如一个内心一无所有的人。所以佛陀才说这种人为“枝叶”,走了一点也不可惜。
修行贵在“自净其意”,时刻都要反省内观,一个能够真正内观自心的人,一定不会总去观察别人如何如何,更不会动不动对别人评头论足,更甚者对佛法去评头论足。而我们平时对那些不当的言论、或者觉得不如法的措辞,依照佛陀的指示远离就是,不必非要去争个高下。证悟者纳言不妄加评论,何况我们还都是凡夫俗子,更要慎护其口,不要一不留神就造了重罪还不自知。
在平时的修行中,也一定要以佛陀的圣教为根本,勤加学习佛陀亲授的各种经典义理。在这个时代,如果偏听偏信各种当下世人的言论,你就极其容易走偏。
不离佛陀教诲,不离祖师遗训,时刻警醒内观自心,有任何一点功夫都不高慢自居,谦卑包容,慈悲为本,持戒清净,如此,才是修行人该有的正确态度。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原创作品,随喜转载)
法华经大乘妙法莲华经抄经本手抄本佛经经书字帖硬笔竖排临摹字帖淘宝¥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