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五蕴中的受蕴和想蕴
2023/6/19 来源:不详白癜风怎么治疗和控制 http://news.39.net/bjzkhbzy/230101/12834077.html
在广为念诵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开篇讲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里的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早期经文中也译作五阴或五众。
五蕴是佛学中十分重要的理论。佛陀讲说五蕴,就是要阐明“人”这个概念是五蕴和合的假体,由于五蕴各自都是空性的,因此人这个和合假体也是空性的,因此关于“我”的执念也是虚妄的。《佛说五蕴皆空经》中说:『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根性不那么机敏的众生,则演说十二处、十八界。其中十二处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六根,再加上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这六尘。十八界则是六根、六尘再加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
要注意区分“色尘”的色和“色蕴”的色含义是不同的。色蕴包括六根中的前五根,即眼、耳、鼻、舌、身根,这些是有形物质的集聚。有时将色蕴分为内色和外色,其中内色为五根,即通常观念中体内的有形物质,而外色为六尘中的前五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尘,是外境中的有形物质的集聚。另外,“六识”的识和“识蕴”的识含义也是不同的。关于识蕴的具体含义,在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中差别较大,而唯识宗又与它们更具差别,在此略过不表。
我们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