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是我们追求圆满生命的指南
2023/5/29 来源:不详《心经》开篇即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见五蕴皆空”的空是说因缘和合,其性本空,五蕴即是缘起性空。所以《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譬如一金能成众器,众器皆是一金;金是指妙性不变之体,器是指妙性随缘之用。所以若遍计妄执,就不知相原是妄;若转识成智,则悟全相即性,随缘起用,一切法皆是佛法。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是修学佛法的大纲。苦谛,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八苦。三苦,从其逆缘逼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逼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瞋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灭谓灭二十五有,寂灭涅槃,尽三界结业烦恼,永无生死患累。道谓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总有七科:一、四念处,二、四正断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或七菩提分,七、八圣道或八正道。此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四谛法门的修行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从声闻境界来说;若以般若中观正见来观照四谛法,则“无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也是无自性空,是了不可得的。
四谛有两重因果,苦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死因果;灭是果,道是因,灭道二谛为出世因果。即由造积有漏业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有漏道因而证灭谛涅槃。如《涅槃经》卷十二:“有漏果者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此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义。正如《大宝集经》第四卷所言:“所谓由不生故苦得清净,不攀缘故集得清净,由灭尽故灭得清净,由修习故道得清净。”
十二缘起揭示了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始无终之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而且生死轮转的最主要的由来就是无明。顺观十二因缘,就能够通达一切众生依此十二因缘而在六道中轮转不息的原因;逆观十二因缘,则能够明白生死的根源,通过发心修道便可证悟缘觉的果位。
这是从名言论十二缘起和四圣谛,若从胜义中观察十二缘起,所谓的无明就是对万法真相没有了解的一种能取,从它的本体、因缘、去处等进行观察的时候,十二缘起则是幻化所显,性空本无,无明乃至老死,不过是因缘的假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同样道理,在胜义中,苦集灭道四圣谛也是性空本无。菩萨的修行,正是在生死中通达生死了不可得,在生死中超越生死,了知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从而获得生命的大自在,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
无智亦无得:智慧有法身智慧、报身智慧、化身智慧;有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有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或是佛陀的智慧、菩萨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等。得,则是指获得的功德或菩提,如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果位。在名言中这些都是存在的,但在空性中,所谓的智慧和果位都是没有的。
《心经》说明宇宙人生一切都是无自性,是苦,是空,是假有,为我们指出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是我们追求圆满生命的指南。
《心经》说,一切皆无,既无世法之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声闻缘觉之苦集灭道与十二因缘,更无菩萨之智与得,于一切不可得处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即揭示吾人于明心本无处而彻见本有之性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