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
2023/5/7 来源:不详为纪念南师诞辰,老古文化推出每月一本书,老古文化邀您共读南师经典活动。活动期间,“老古书屋”线上平台,每月将有一本南怀瑾老师著述的有声书免费播放,用户可登录“老古书屋”线上平台免费收听。
精彩摘录
《金刚经》原文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金刚经》上有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换句话说,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当然无喜亦无忧,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远存在,这个道理就是如来。
用现在的观念说,他永远在你这里,永远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这里。
心即是佛
所以后世我们中国有一首诗,描写得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总之,这只是说明佛、道都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中,个个心中有佛,照后世禅宗所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以佛法来讲,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
菩萨与罗汉
“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萨埵是有情。
菩萨境界,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
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
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
但是菩萨道是非常难的,一般说来约有几个路线,《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如来是菩萨的果位,成就的果位。
禅宗五祖就曾说过,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就可以了。甚至不识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点,是大智慧成就到彼岸的意思。六祖就是因《金刚经》而悟的;所以后世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
善护念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金刚经》重点在那里?就是善护念。
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悟的方法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
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在行为上要护念,要随时照顾这个念头。
诸位要成佛,这两句话已经讲完了,问题与答案都在这两句话中了。“善护念”,“善咐嘱”。
法在哪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护念”三个字。“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圆满。
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的正眼,正法眼藏。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连起来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但是不能包涵全部的意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门,明心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心,是菩提心,入世救一切众生;在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
佛法与其他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
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
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这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打坐不过是修定,是练习身心向学佛路上的准备工作而已,这个观念一定要搞清楚。
住、止、定
那么,真正的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这三个字也就是金刚眼。
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
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作到了专一,一心不乱的时侯是止,念头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所以一切学佛,一切入道之门,都是追求如何使心能定。
大家都听过佛教一句俗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
你问问题的时侯,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个时侯,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
现在讲大乘的智慧,“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个时侯,已经安住了;不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就可以到家了。
这个是重点,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须要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
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须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侯,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老古书屋是“书香中国经典世界”的重要项目,老古文化联合光华教育基金、中国文化书院、复旦大学等机构,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传承经典文化的终身大学。老古书屋采用会员制,会员可免费收看老古书屋线上平台所有内容。快来一起追南师的新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