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2022/10/2 来源:不详生活中、工作中,常有人苦于人际关系,明明想积极融入,可事实却问题百出,甚至因此产生心理问题;
或者为了名利,潜心钻营,趋炎附势,久而久之既丧失了对人原则,也丢掉了自己的本色。
以上两种极端都是不可取的,成年人之间相处,需要理性。如果我们理性的世界观没有定力,就会茫然失措。
佛法中有没有一剂良药能“疗愈”这个问题呢?
我们必须在出世与入世的心态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圆融无碍,将人际关系变为感受人间温情,变为有利于我们自身圆满的法器。
修行就是让我们安定下心,去洞察、去理解,去看到别人的诉求,亦或自信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八风吹不动。
人类需要真正的朋友,能够同喜同悲、同苦同乐,共同承担生命的痛苦,享受生命的快乐。同时,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但这一切交往的前提是不应牺牲自己的追求与理想,去随波逐流。
在佛法当中,处世原则就是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但是这里多了一个“我”,六度就不圆满了。我们有时候在世间的不自在,就因为我们总想要很多圆满的结果,要别人的认可。
精进禅定般若
布施持戒忍辱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人际关系中经常会出现"不合群"的现象:佛陀出家,肯定是不合群的表现;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也不同于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
大家评判的标准就是这样,各有不同的视角,但都属于就事论事。所以大家在给你提出一些意见的时候,你要做的并不是傲慢,也不要多心,只要无愧我心就好。
“我心”是什么?就是你最初发的那个“心”。你想:我当时是为了这个目标、目的,做的这个事情,现在来看,我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有惭愧的地方吗,确实是做到位了吗?也有可能我在做的过程中有不圆满,别人发现并给我指出来了。
君子求同存异,每个决定不可能百分百的正确。对修行人来说,别人的不理解,正是佛菩萨示现,让我们觉察自己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法”来澄清,而不要希望别人要理解我,这个方向不对。所以这个世界一半好一半坏,你要耐得住,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看法就失去信心。
你要很细地打磨这个“心”。自己的心自己知道,自己的话要对自己讲,这才叫做修行。修行不是囫囵吞枣,人云亦云的,那样很难达到成就。
用一丝不苟的态度,进行自我认知和忏悔,这就是普贤行愿!你要坚持这种态度,念念不可忘失,时时念念照顾,那就是念念在菩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