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观画事连载六十三传统ld
2022/9/19 来源:不详《禅观画事》连载六十三
“气韵生动”四个字,囊括了传统中国画的万般风色。这“气韵”即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要旨,它既是外在的天地自然之元气,又是画者这创作主体的内在气质之蕴涵。中国绘画艺术,特别是山水画艺术的所谓境界,是由这内外两者相互融汇而化成,让人感觉到有那么一种灵动之气、冲融之气、和合氤氲之气漫溢于画作之中。在山水画创作中,“气韵生动”意蕴的涵融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将中国画艺术的笔墨观念引入到一个灵妙神奇的自由天地之间,禅与中国画的笔墨艺术在此得以相遇;一个灵慧的画者亦会在对“气韵”的不断追索中冥会天机,知解禅悟,与古人的精神意蕴相遇。
传统道气论对笔墨意念的影响
中国画艺术的笔墨观念从传统文化精神中演化过来,承古通今,不了解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就很难理解中国画笔墨的精神内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源点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道气”说,“气”亦称之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生发之源,元气的生发、运行、化成天地万物,即是道的形态体现。南北朝时期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其首要至法就是“气韵生动”,这里气韵的“气”即是指天地自然的“元气”,这“韵”是指“韵律”,这“韵律”即含有“道”的意蕴,宗炳面对山水“澄怀观道”,也就是以清静澄明的心怀去体悟山水自然的神韵。
王孟义乱毫写意笔墨气象
中国传统哲学预设的“元气”说与“道”相依承,有阴阳之分,能化生万物。老子“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老子·二十三章》)之立论,这个“一”,就是宇宙天地大生命,是万物的本源,也就是“道”。“元气本一,化生万物”,“夫元气者,乃生气之源”。元气是道的化成;是一切生命之根本,元气蕴育成就着万物。“抱一守元”是万事万物之本,老子的立论中那一个朦朦胧胧,浑然一体的东西,循环往复地运行着,并称之为“大”,名之为“道”。在漫长的认识过程中推论到“元气”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阴阳二气和合化生万物,“道始于虚廓,虚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汉《淮南子·天文训》南齐时谢赫开始把元气论说融汇入绘画艺术中,让艺术思维提升到生命意识的高度,让绘画艺术内蕴与道相联系起来。千余年间,元气说贯穿于中国绘画艺术,一路前行,全面构建起东方艺术的审美观照,审美心理与审美情趣,东方特有的审美境界循此得以形成。
王孟义乱毫写意笔墨气象
意欲通晓中国画艺术的传统笔墨观,必须要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道气”说。“道气”说是中华传统哲学的根本,也是传统美学的原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受其影响巨大而深远。“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氤氲,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唐·张载《正蒙·太和》)指出“道”就是“气”的变化,或阴阳二气相互推移合和化成的过程。道“散殊可象为气”,生动地随应着老子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的道象思维,这亦正是气象的形态。古人论画谈到笔墨之神奇丰富,常有“气象万千”之说,其中就涵蕴着“道气”说的寓意。
王孟义乱毫写意笔墨气象
“道本无名”,《庄子·天下》与《吕氏春秋·大乐》都以“太一”来指示道,《孔子家语·礼运》注明“太一者,元气也”。由此可见:道与气不二。佛禅以“虚空”来示道,谓得道者“心如虚空”(《坛经·般若品》)“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张载《正蒙·太和》)中国传统哲学的“道气”说指明天地万物皆本于一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张载《正蒙·太和》)“气”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本质,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充盈于天地之间,渗透于自然万象之中。南北朝时期的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之“气韵生动”说,这“气韵”即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要旨,它既是外在的天地自然之元气,又是画者这创作主体的内在气质之蕴涵。中国绘画艺术,特别是山水画艺术的所谓境界,是由这内外两者相互融汇而化成,让人感觉到有那么一种灵动之气、冲融之气、和合氤氲之气漫溢于画作之中。在山水画创作中,“气韵生动”意蕴的涵融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将中国画艺术的笔墨观念引入到一个灵妙神奇的自由天地之间,禅与中国画的笔墨艺术在此得以相遇;一个灵慧的画者亦会在对“气韵”的不断追索中冥会天机,知解禅悟,与古人的精神意蕴相遇。(《禅观画事》连载六十三)
王孟义乱毫写意笔墨气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