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般若智慧,知晓五蕴之后,如何去

2025/5/25 来源:不详

《心经》顾名思义就是修心的经典,先从经典上做出一些解释,让大家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一些事情,从而掌握比较正确合理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让《心经》中的智慧帮助我们成长。

这短短二百几十个字主要论述“空”性,让我们明白“空”的实际含义,如此才能从容地面的生活。所谓的“五蕴皆空”,“五蕴”是怎么“空”的呢?

这里的“空”不是一般认为的那种“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我身上没钱了,四大皆空咯”,“我再也不喝酒了,也不要异性陪伴了”也说是“四大皆空”。啥都空了,啥都没有了,真正的空了。请问这些空的什么东西,是那些多余的欲望,还是不好的习惯,显然不是,就是自己花费的钱财,消耗的精力,然后把这口“大锅”甩到佛家身上,说是佛教让我“空”的,这不是让人笑话吗?这些不是四大皆空,社会上误把四大皆空看成对“酒色财气”的空,但佛教讲得“空”不是那些个表面的“酒色财气”,是最本质的“四大”,地水火风。

佛教讲得这个“空”是第一性“空”,是“缘起性空”。有是空,无也是空,实是空,虚也是空,这世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空”。这世上一切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比如我们住的房子,说房子是“空”,因为这是它的实相。房子是怎么形成的,是由一大推石子黄沙,木材油漆等等构建而成的“假象”。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一个虚假的“相”,根本的“相”我们看不到,根本的“相”是众多条件组合而成。若是识得因缘,那就快要认识“空”了。

人也是众缘和合而成的结晶,要有父亲和母亲以及一大堆必要的条件才可以产生“人”这样的个体,包括这世间万物都是这么来的。这是站在“有”的角度上见“空”,这里想要给大家一个概念,就是佛教说的“空”不是否定什么,不是让大家什么都不要做,佛教思想是想让大家更好地生活着,更开心更自然地生存着,到最后是那种很活泼的样子,这个算是“空”。

佛教讲世间的“有”要透过般若的空慧来认知,没有通过般若、空的智慧来认识“有”,那个“有”便是虚假的、虚妄的。有的是一个表面,我们肉眼看到的只是表象,只有认识到那个“第一空性”,这样大家才能够透过表面看本质,才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位置,才能找出更好地方法面对问题。

对于那个最根本的“空”,要花太多时间去解释了,而且说了很多到最后可能又会执住于所讲的“空”。我们就从万物和合而生,缘起性空,这个角度去解释“空”。最主要的是,不能有害怕的心里,觉得自己真达到“空”性后,什么都不思考了,不想着从事工作,不想着结婚生子,不想着更好地发展,这样的“空”本身就是不可取的路子。

如果“空”的结果是上面这种行为,那么学习的方法肯定错了,要好好地停下来,不要在胡乱思考了,得放松下身心,听一听过来人的见解。“第一性空”是让我们破除那个虚假的“相”,用一个更加真实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从根本上明白自己的心与心外的众生。

“空”的具体方式不是什么都不想,是学习经典,知晓般若智慧,领悟过来人的经验,万万不是什么都不想。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9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