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3开经与结经,心经的来龙去脉

2025/5/21 来源:不详

佛学一般的经文都会有开经和结经的部分,会把这部经的来龙去脉说的很清楚。但是《心经》就我们普遍传播的玄奘法师的译本,因为他只有个字,所以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开经和结经部分。我们对于这部经的来龙去脉,也会有些模糊。

首先的疑问就是,佛家几乎所有的经都是佛说的。佛家历来的惯例也是这样,只有佛说的才可以称为经,而佛的弟子再去说的,只能叫做律或者论。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很特殊,就是《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六祖大师惠能说的,但是却取得了经的地位。未来我们去给大家讲《六祖坛经》的时候,会给大家去详细的讲解。

那么另一部比较特殊的,就是这部《心经》。熟悉经文的朋友应该知道,这部经是观自在菩萨说的。那么为什么会允许观自在菩萨说的一段成为经呢?这是有他的来龙去脉的,在摩羯提国的另一个《心经》译本中,其实对这个来龙去脉做了做了比较详尽的交代。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开经部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这个就是我们熟悉的经文的开头部分了。“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就是在这个王舍大城灵鹫山里面,佛陀和大比丘还有菩萨摩诃萨等等七万七千人聚在一起开法会。佛教绝大多数经典都是这样子的,佛陀在他49年的传法过程中,一共做了多次的法会。这多次的法会,经过整理,成为了佛家这些浩如烟海的经文。

在这有个概念,叫菩萨摩诃萨。我们一般都讲菩萨对不对?但是有时候也会称菩萨摩诃萨,那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呢?其实菩萨摩诃萨,它相当于是一个复名,后面摩诃萨也是指的菩萨。我们知道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就是觉悟,萨埵是有情。

那摩诃萨呢?在这里萨也是指的萨埵也是指的有情,而摩诃翻译成中文是指的“大”,而这个“大”反映在菩萨身上,是指的菩萨的愿大、行大、度众生大,就是讲菩萨的这种发心广大无边的。所以我们经常讲,叫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有时候菩萨我们也会把它翻译成叫“大士”,观音大士就是指的观音菩萨,这个大士就来源于这个摩诃萨。所以菩萨摩诃萨是一个复名,菩萨是强调菩萨觉悟的一面,而摩诃萨是强调菩萨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这个大有情的一面。

好了我们接着看,“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就是这三位菩萨是在上首位的,“皆得三昧总持”,就是他们都进入了三昧的境界。三昧也是一个梵语的音译过来的,如果翻译成中文就是正定,三是正的意思,昧是定,或者讲就是禅定。这个正定是佛家止息杂念,心神平静的修行法门。在这里这三位菩萨都进入了三昧之境。

我们接着看,“住不思议解脱”,其实这种三昧之境是不可思议的那种解脱的境界。“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这个观自在菩萨哈就是观世音菩萨。“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这时候观自在菩萨起来,“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就是他起身之后对佛作礼,非常尊敬,然后对佛讲话说的什么呢?

“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唯愿世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密法要”,其实就是在这个时候,观自在菩萨想要讲一下他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的这个体会心得。这个就有点像什么呢?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教授给我们讲完课之后,有的学生就起来报告老师:你讲完之后我的体会是这样的,您看您听一下对不对?这个反映了一个场景是不是?我们讲,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这就是他教育弟子的一个场景。

然后佛陀回答,“世尊以妙梵音”,这是对于世尊的赞叹,“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与诸众生,作大光明”,这是对于观自在菩萨的肯定,说他具有大悲之心,所以我们讲,观世音菩萨叫大慈大悲。“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取佛所护念”,所以这里就是关键了,为什么?《心经》能成为经,是因为观自在菩萨获得了佛的允许,并且在佛的护念之下而讲的。“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在此时观自在菩萨是在三昧之境的,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来讲的这部经。所以他在佛家也认为这是经,虽然他是观自在菩萨讲的,不是佛讲的。

“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蕴自性皆空,从彼三昧安详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当然这里还交代了他是和舍利弗之间的对话。舍利弗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在佛的弟子当中是智慧第一的。然后接着讲,“善男子,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名普遍智藏,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好了,这是整个的一个开经的过程。其实哈他也为我们去解说了,为什么观自在菩萨所讲的这一段会成为一部经。当然在《心经》的其他译本当中也有结经的部分,在罽[jì]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的哈版本中就有结经的部分。

这个结经的部分是这样讲的,“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就是听完这部经之后,世尊从三摩地这个境界中起身。三摩地也是音译,就是三昧,只是不同的翻译而已。“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就是对于刚才观自在菩萨所讲的内容,佛陀给予了肯定。

“善男子,如是如是”,这个善男子是说的观自在菩萨,所以我们也看出来了,观自在菩萨是善男子,观音是男士。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是一种佛家特有的一个赞成的语言。这个如是就是佛陀的代号。相传他的弟子阿难给佛陀讲,未来人们要是不相信这是佛陀说的怎么办?佛陀就告诉他,你加上如是这两个字,这就是佛陀的标志。所以如是在佛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代表着肯定。

“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是一个佛家经文普遍的一个结经的形式。在这里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传达佛陀对于刚才观自在菩萨的发言,也就是那个学习感悟,给予了肯定的态度。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他说的和我说的是一样的所以《心经》它才成为了经。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开经和结经的过程,其实我们会感受到那个场景,佛陀对于他的这些弟子是怀着无限的这种慈悲之心,去教育弟子的。当然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方法也是多样的。一个方面他会讲解,但是也鼓励弟子们发言,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其实通过这个开经结经的过程,佛陀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慈悲的教育家,可以讲这种形象是油然纸上。当然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观自在菩萨的修行成果。

好,这是整个一个《心经》的来龙去脉。

附1:开经

摘自《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唯愿世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秘法要。尔时。世尊以妙梵音。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与诸众生作大光明。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蕴自性皆空。从彼三昧安详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名普遍智藏。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附2:结经

摘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罽[jì]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

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乾闼[tà]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9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