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定平静如水照见五蕴皆空

2025/4/10 来源:不详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白癜风 https://m.39.net/pf/bdfyy/tslf/

一水平如镜照见万物

心定起作用就是智慧。佛在经上把心比喻作水,水在不动的时候是平的,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没有一样不知道;心一动,水就起波浪,一起波浪就照不清楚,纵然照在里面是支离破碎,你所知道的就不是真相。

“妙心”就是真心,就是灵知。一定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很少人知道,所以佛说众生在迷。什么是真知?心不动是真知,是无所不知;心一动,什么都不知道了。

定起的作用就是照,照是慧。不动是定;所以你心定的功夫愈深,你照的境界就愈大愈广。阿罗汉能照一个小千世界,菩萨能照一个大千世界,佛能照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诸佛世界,这什么原因?定功浅深不同。

二读诵经典的目的和方法

读诵经典的最终目的是:“因定发慧”;就是要开发我们自性中的无量智慧。现在人心浮躁,追逐名利,心定不下来。《金刚经》一开端须菩提就向世尊提出一个问题:“心云何住?”读诵经典时心就住在经典上。

读经的方法,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童蒙的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乃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

江味农老居士在《金刚经讲义》中说:“凡欲领悟经中的真实之义,惟在至诚恭敬的读。读熟了,常常观照其一段两段,或一句两句。观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与平常所谓研究大异其趣。平常的研究一种学问,是专以凡情推测,此则不然。虽亦不离文字,然切不可在文字上推敲。即推敲亦推敲不出。必须扫尽一切杂念,澄心静虑的,将一个心,全注在其上。不在文字上推敲,便是不取非法。却将全神注在这经上,便是不取法。这个便是修定。久而久之,于一念不生时,性光发现。经中真实道理,自然涌现。这个就是思惟修,才是受持,才能领悟。所以说领悟时,即是得有受用时。读经要这样读法,定慧二学,便一齐修了。还要多多忏悔,求三宝加被。不然,恐或障重,不但不能领悟,即观照亦做不好了。”读至十百千万遍,满满地心就定下来;正所谓《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开智慧。定就能开智慧;不定生烦恼。智慧从哪里来的?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你要是放不下,还是分别执著,就像水一样起波浪。古人把心比作水,水一起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如果水不起波浪,水是平静的,它的作用像镜子一样,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我们说这个照就叫做佛知见,照就叫做般若智慧。佛把心比喻水,水要清,不能染污;水要定,不能动,就是心要清净,心不能动。所以佛知佛见跟般若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凡是从外面学来的都不是真正的知见,不是真智慧。所以佛法里面的智慧不是在文字上,是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

你对烦恼妄想愈少,就得定,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并不是说佛有这个能力,菩萨有这个能力,凡夫没有,不是的,统统都有。所以佛法是平等的。你有这个能力,为什么现在没有了?现在你定失掉,你的心乱了。佛那个水是平的,你这个水是有波浪的,一起波浪,你照外面的东西自然就照不清楚了。不是你本能照不清楚,是因为你有波动,烦恼妄想就是波浪;只要你把妄想烦恼断掉,恢复到你的本性,你的本能就恢复了,就这么一回事情而已!

所以不要看佛家经典那么多,修行方法那么多,宗派那么多,原则是相同的,目的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就是修定的方法不一样。譬如我们净土,是用念佛名号这个方法来修定;禅宗里面用参究的方法、用观心的方法、用参话头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一般教下用止观的方法。方法不一样,手段不一样,目的是一个,统统修定。有定就生智慧。

三研究经教,心是动的;所以智慧不开。

学佛的人,用思维、用想像、用分别去研究经教,这经教里面的意思他能明了吗?他自以为明了,不行!他确实愈研究愈糟糕,愈研究是他的心愈动愈大,本来是小浪,变成大浪,所以把经典变成世间的学术,把佛在经上讲的意思全部错解了,为什么错解?因为你用第六意识,用第七识,全就错了。

怎样才能真正明了?不用心意识就明了了。不用心意识,照见!这个心水是平的,平的是照见,一接触就明了;这一研究是起波浪,起波浪怎能照见?这个道理懂得的人不多,特别是现代人。古人懂得,所以古人,不但是禅宗,教下都不例外,都是从定当中入进去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开了智慧这才读经。宗门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以后才读经,他读经是印证。《沙弥律仪》说,这一出家,五年要学戒,这五年当中不准听经。这个五年就是训练定心,收心。心定了就开智慧,有了智慧,你听讲经就有悟处,就能领悟;心不定,没有领悟。

现在的人自以为聪明,对于古圣先贤所说的,他不接受、他不相信,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学佛。这个结果,说得好听一点,把佛法变成现代科学,结果还搞六道轮回,就这么回事情。

佛法真实的利益,不讲了生死的利益,就是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快乐,这是眼前一点小利益,他都得不到!佛门常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苦离不开,乐得不到,迷破不了,这个悟也不会开,原因就是他所修学的不如法。不知道古人这个方法用了二、三千年,如果这个方法不好,你说能用这么久吗?这三千年当中多少人用这个方法开悟,用这个方法成就了,这方法有价值!不能说这方法太旧、太老了,就不要了,换个新的;换个新的没用,达不到这个目的。所以要仔细去想想,佛菩萨这个方法超越时空,不会被时间、空间所淘汰,不会!这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真理永远不变。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决定得好处;你违背这个方法,你想成就那就非常困难。

四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开智慧。

一门心是定的,两门、三门心就波动,你就开不了智慧。这是中国古圣先贤教诲、佛菩萨教诲的最重要的一个原理原则,你不能不遵守。你不遵守,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超过佛陀的教诲?包括今天所讲的科学方法,没有办法,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办法。所以,大乘教里面提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智慧开了之后就有个效果发生,什么效果?叫触类旁通。触是你接触,你一接触你就通达,不需要学你就明了、就通达。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是自性变现的,你见了性,你能通一切法之性,就全明白、全通达了。我们学习就是希望对世出世间法全部都通达,像佛菩萨一样,佛菩萨怎么学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学出来的。我们不相信,这一下手就广学多闻,那就完了,害死你了。

五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深入经藏”这一句我们也不能够误会,不是叫你去研究读诵《大藏经》,你这么想法就错了。“经藏”两个字,经是经典,藏是含藏的意思,任何一部经典里面都含藏著无尽的义理,所以说“一经通一切经通”。由此可知,深入的意思是叫我们深入一门,而不是给我们说门门都要深入。门门深入是最后的目标,怎样才能门门深入?一门深入了,门门就深入。所以你要想门门深入,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实际上学一门就行,一门通了,无量无边的法门都通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一门通了一切就通?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从真如自性里面流出来的。一部经怎样才算是通?一定要通达自性才算是通。也就是说你在这一个法门、一部经里面见性,这部经才算是通。

学习净土宗就选一部经,譬如说选《无量寿经》;藏,《无量寿经》含藏无尽的义理。我们天天去研讨,天天去发掘,天天依教修行。行能帮助你解,解能帮助你行,解行相互的帮助,就能够帮助你深入,能够发掘甚深的义理,这叫深入经藏。深入经藏不是《大藏经》,那你就搞错了,是一部经里头含藏的深义,是这个意思。你这一部经通达了,一切经都通达了,所以一经通则一切经通。你要是把这句话的意思错会了,以为深入经藏要去研究《大藏经》,你就是研究三百年,你也是一窍不通,为什么?你思想乱了、杂了;你的心大风大浪。你就错了。一门深入就对了,一经通一切经通。

清朝曾国藩曰:“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曾氏此语,令人启迪,这“挖井引泉论”,涉及读书方法。读书务求精而不滥,只要精,才能突破,从一点窥伺全貌。

修学贵在一门深入,开头一定要学一样,要把这一样东西学得熟透,为什么?唯有熟透了,才能提得起观照功夫。所谓观照功夫,就是把你所修学的这些理论、方法、境界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上,用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用在处理世间一切事务上,这就叫做观照功夫,这样学佛就学活了。活学活用的佛法决不在多,多了就功力不够。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下功夫,一门深入。

宋代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对怎样读书有着精辟深刻的见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清朝学者吕留良曰:“读书无他奇妙,只在一熟。所云熟者,非仅口耳成诵之谓,必且沉潜体味,反复熟演,使古人之文,若自己出;虽至于梦呓颠倒中,朗朗在念,不复可忘,方谓之熟。盖涵咏熟久,人书相合,习与性成,自能为我所用。”确实如此,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明朝思想家薛瑄云:“学有所得,必自读书,入读书千熟万熟,时一言一句之理,自然与心融会为一,斯有所得矣。”此时正是《易经》所说的“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心不动了,像水一样地平静;就能照见五蕴皆空。

六觉迷不二在于心动与不动

觉迷不二。这些话对于初学的人来说很难理解,觉跟迷明明不一样,怎么会不二?觉迷,一个是动,一个是不动,怎么说动跟不动不二?佛在经上常常用水做比喻,用水比喻我们的心。不动的时候,水是平的,我们叫水;动的时候我们叫它做波,水动了有波浪,有波。波是不是水?波就是水,水就是波,不二!但是虽然是水没错,它在静的状态之下,跟动的状态之下,它起的作用不一样。静的时候它照,像一面镜子它能照;动的时候它就不能照,照就失掉了。心是这样的,静的时候生智慧,智慧是照,动的时候就生烦恼,所以,烦恼跟智慧是一不是二;智慧是水在平静的状态之下,烦恼是水在起波浪的状态之下。你要是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佛经上所谓烦恼即菩提,你就懂得了。烦恼跟菩提,体性是一,作用不一样。所以从体上讲是一,这是真正把事实真相看出来了。世间跟出世间亦复如是,心静的时候就叫出世间,心动的时候就叫世间。只要我们把那个根找到,从根本上去观察,你就知道了。

七法喜入心法味充足

心定了就开智慧,有了智慧,你听讲经就有悟处,就能领悟;心不定,没有领悟。有领悟就有受用,换句话说,不但能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会更圆融、更美满。而且还有一桩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它能调理我们的身心,就是现代人所讲的改变体质,这是真的。诸位要晓得,定能调整身心的健康。定是清净心!清净心,生理受心理的影响,心清净,不适当细胞的组织都会恢复到正常。所以,定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利益。一定是从定开慧。

千经万论、无量法门从哪里出来?从一心里头流出来的。所以你得到一心,所有一切法门就都通达了。源头找到了,纲领抓住了,哪有不成就的?

你修学这个法门,接受这个教育,真正有了心得,法喜入心,你生欢喜心。法味充足,人的精神不一样了,脱胎换骨,我们儒家讲变化气质,那怎么会一样?《论语》里面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老夫子自己一生感叹,想想世间所有一切法都不如学。所以孔夫子好学,诸佛菩萨好学,学无止境。学里头有这么大的魅力吗?有。那就是变化气质,我们佛经里头常讲烦恼轻,智慧长,这就是儒家讲的变化气质。我们凡夫的气质是什么?妄想、烦恼,这个东西很多,你在这上真用功,你的妄想、烦恼天天少了,这个东西少了,智慧天天增长,他怎么不欢喜?智慧愈增长,愈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佛家的《大藏经》是所有一切宗教都不能为比得上的,太丰富了!里面讲什么东西?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讲这个东西。

法喜非常重要,这个喜是要从实行当中得来的。修行就是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去掉,恢复到清净心。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要行!这样自然法味充满。所以他才“念法”,用现在话来讲他才好学,修学不疲不厌,疲是疲倦、厌倦,没有疲厌。

八般若无知是自受用无所不知是他受用

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的里面所讲的“增长邪见”。不会看的,看得愈多,你知见愈多,那个知见是什么?邪知邪见。拿我们中国俗话来说,“记问之学”。你看得多、记得多,记问之学,连儒家都说“不足以为人师”。知见靠不住,不是你亲证的,所谓是道听途说,不是你自己亲证的,不是从你清净心里面生起来的。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在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是无量的智慧。“朗万法之幽邃”,“幽邃”是非常幽深,一般人见不到的地方。佛心清净照得清清楚楚,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他不知道的,你没有问他的时候他是无知,般若无知,寂静的境界;你要去请教他,他无所不知。所以六百卷《大般若》里头,关键就是在这两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讲般若的本体。实在讲就是清净心,就是念佛法门里头所讲的一心不乱,那就是真正的般若,般若之体。它起作用的时候,起作用不是它自己起作用,自己不起作用,这个一定要明白,自己永远是无知,不起作用。自己起作用就是清净,佛菩萨自受用是清净心。清净,真正叫有福,一点烦恼都不生,身心清净,境界也清净。无所不知是什么?是对别人起作用,有人来请教他,有困难来请他帮助的时候,他是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是他受用,是般若的他受用,这是供养别人,帮助别人。般若的自受用是无知;对于别人的作用就是无所不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9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