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智慧,世人皆有菩提般若,只缘心
2024/12/30 来源:不详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坛经》的第一品“行由”讲六祖得法过程,接着就开始阐述“般若”自性。般若在佛教里面非常重要,《金刚经》专门讲“般若”,六祖便是从《金刚经》中悟得“万般”法门的。
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顿时豁然开朗,知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个“般若”人人皆有,只因“心迷”,所以不能自悟。
六祖于是在第二品中详细讲解“般若”的相关妙法,让世人明白其中关键。
《坛经》的文字非常犀利,用“方便”文字讲“根本法”,文字语言很白话,并不难懂。六祖说,般若在每个人的心里,因被凡尘遮挡,所以无法自悟,需要用“假大善知识”来引导众生明白其中缘由道理。知晓不管是愚人还是智人,佛性没有差别,只是迷悟的程度不同,所以有人“愚”有人“智”。
六祖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把这音译过来的梵语好好解释了一遍。在此之前六祖语重心长的说道,世间的人每天都在说“般若”,可还是不能明白自己的“本心本性”是什么缘故?正如天天都吃得很饱,但还觉得“饿”。本质是大家停留在“知”的层次上,没有把明白的“道理”运用到“行动”上,如此便是“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自性”。
生活中,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有部分人闻得佛法,读佛教经典,用精进的法门修行,可是心里不但清净不了,反而越来越乱,缘故就在没有识得“正法”,心中还是不相信,我个人就存在这个情况。没有正知,正见,于是见不到“自性”。
正知,正见从“善知识”里面出来,善知识向历代德高望重的人学习,因此需要多读这些经典,读得多了,自己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见解,慢慢地修,从渐修到顿悟。
六祖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是梵语,翻译过来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大智慧到彼岸,大智慧就是“般若”,是超出一般智慧的智慧,是从学习,认知,理解,领悟,积累知识进而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智慧”,这种智慧还是“凡俗”智慧,只停留在表象的研究上,更深层次的智慧是“本质的变化”,于是佛教提出了“般若”,当我们明白了“般若”也就可以在人间“苦海”中争渡了,可以达到心中的“彼岸”,可以到达心中的“净土”。
“摩诃般若波罗蜜”和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一样,需要“心行”,心中念念不忘,便是心行,如果只是“口念”而“心不行”,读再多遍只做无用功。心口相应,才有明白“自性”的可能,如此本性才会出,心不“迷”,才“悟”得出来。
“摩诃”是“大”的意思,心量大,犹如虚空。无边无际,无上无下,无高无低,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这便是佛教里说的“空性”,也就是“般若性”。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心迷”的人,他们看到这个“空”就真把自己的心“空”了,整天嘴里说着“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什么都不想,就在那里打禅坐,骗自己的心不要去思考。首先人不可能什么都不想,真做到了和“死人”有什么区别?迷人把这个称之为“摩诃”为“大”这是邪见,要不得。
“真空”不离自性,何时都是“禅定”,心不迷茫,思路清晰,时时刻刻都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事情,如此菩提自性才会出来,愿诸位“随喜得法”,正知,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