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六讲释迦摩尼的佛号中,藏有哪
2024/8/24 来源:不详01《红尘说禅》系列第69篇
各位师兄好,这一篇咱们来介绍一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号,看看这里面究竟隐藏着哪两大殊胜之处。
佛的全称是佛陀,乃是梵音buddha的音译,同时还有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等,意译的话则为觉者、觉悟者,大医师等。
其实佛并非只有一尊,在佛法之中有着三千大千世界之说,每个大千世界又包含一千个中千世界,每个中千世界又包含一千个小千世界,而这个世界无论大小都自成一体,里面有唯一的一尊佛主持,也就是“佛不见佛”,但别的佛都会遣化身过来相助,比如文殊观音等大菩萨其实在其他世界都已经成佛,仍然要让化身来婆娑世界辅助释迦佛。
当然了,有些世界之中也会有所谓的“一佛涅槃,二佛出世”之间的空档期,这时候众生都没有主宰和指引,也被称为“末法时代”,比如我们现在的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如此,现在佛释迦摩尼佛已经涅槃,未来佛弥勒佛还未出世,因此我们要修行只能以经为师,以苦为师,而没有真正的本师。
其实佛只是个“尊称”,就像是我们中国古代的“子”一样,在《论语》中“子曰”大家都知道是孔子,但如果出了《论语》和儒教的范围子就多了,比如墨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等等,而佛亦是如此,我们都在娑婆世界,常说的佛自然就是本师释迦摩尼佛,但其实别的世界也有各自的佛——比如东方清净世界的药师琉璃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等。
所以“佛”只是个统称,所有大彻大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觉者都可以称为佛,但是释迦摩尼佛却是唯一的,乃是授记过的,打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就是有了产品专利权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否则就是侵权盗版,罪莫大焉。
那么,释迦摩尼佛这个佛号之中,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让咱们一听就知道是自己的本师,而不是其余世界的佛陀呢?
这个当然有,释迦摩尼单从字面意思来说指的是“释迦族的圣人”——因为释迦佛的化身乔达摩悉达多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印度“刹帝利”种姓的一位王子,但是从深层意义说,指的是“能仁寂默”(千万注意,不是寂寞,佛陀可没有这种感觉)。
何为能仁寂默呢?其实含有两种殊胜,“能仁”为无上之慈悲,“寂默”为无上之智慧。
02大慈大悲曰“能仁”
大家都知道“仁”这个字是儒教思想的核心,孔夫子一生的言行概括起来就是“仁”,然后才发散出“礼义信温良恭俭”等等标准,而仁又是什么意思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爱人”,而且是爱所有人。
其实这个思想并非只是儒家有,佛家更加看重,而且把它的范围扩大到“慈悲”的境界。
什么是慈悲呢?
《制度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这个解释的已经很明确了,给与快乐为“慈”,拔除痛苦为“悲”,合起来就是“予乐拔苦”,拿走你的痛苦,给予你快乐,这样的人又有谁不喜欢,不想亲近呢?这就是佛家的慈悲。
说到慈悲,大家肯定第一时间会想起一位菩萨的大名,没错,正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在四大菩萨之中号称为“慈悲第一”,而且她的慈悲乃是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是最殊胜的慈悲。
为何最殊胜呢?因为她的慈悲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解释过来就是任何人——哪怕是十恶不赦之人,和她没有半点关系以前不信佛不敬佛甚至还忤逆佛的,只要最后良心发现喊一声观音菩萨的名号,她都马上感同身受你的痛苦,然后不管身处何处哪怕天涯海角都会第一时间来救助你。
有师兄可能怀疑了,世间这么多人,观音菩萨又怎么救助的过来呢?
其实这就是小看了菩萨的法力了,为何观音专门有一个“千手千眼”的法相呢?就是为了能够同时聆听各方的求助声,也能同时帮助各方的人——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这里的“千”只是化数,表示极多,并不是只限于一千个,每时每刻呼唤观音菩萨的又何止千万?
而释迦摩尼的“能仁”,也就是这个意思,观音菩萨在这方面对于释迦佛传承的最好,所以可以看做佛法中“慈悲”的代表和象征。
03妙智妙慧曰“寂默”
说完能仁,我们再来看寂默——这个其实代表般若,翻译过来就是妙智妙慧。
说到智慧自然要文殊菩萨出场了,在四大菩萨之中,他就是以智慧著称的,《维摩诘经》之中那位“难缠”的维摩诘居士让佛陀座下的诸大弟子都是头痛不已,由于智慧不及都怕受到他的为难,这里面也包括“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最后还是文殊菩萨救的场,以不二法门让能言善辩的维摩诘居士也闭口不语。
大家对于慈悲可能都很容易理解,对于观音菩萨也都感觉非常亲近,但可能有不少师兄对于文殊菩萨的般若智慧就觉得不那么重要了,其实这绝对是大错特错。
其实众生(尤其是三恶道之中)在痛苦的时候,第一时间都会希望得到佛陀菩萨的慈悲,但是真正修行的人(尤其是天人众,四果罗汉乃至菩萨),却更看重智慧,希望得到解脱,能够真正大彻大悟,得无漏之果。
所以佛陀时代的许多权贵(比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都是婆罗门的贵族,身份比乔达摩悉达多都尊贵),甘愿舍弃万贯家财,娇妻美妾,官位权力来追随释迦佛过托钵乞食的乞士生活——这里面自然也包括释迦佛自己,他的化身是净饭王太子。
他们求的是什么呢?就是无上大道,就是妙智妙慧,就是不着一切相,就是远离颠倒,就是不入轮回,就是究竟涅槃!
而这一切说到最后就是那两个字——般若。
《心经》: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诸大菩萨还是三世诸佛,他们最后追求的都是这个“般若”,其实他们早都已经法力高深,境界深远了,前世更是修了不知道阿僧抵无量劫,但却依然无法“究竟”,可见这追求般若的道路有多难。
一言以蔽之,众生求的是“慈悲”,而修行人求的都是“智慧”,所以在世俗之中,以观音菩萨影响力最大;而在修行者之中,其实当以文殊菩萨最为殊胜。
而释迦摩尼的“寂默”,其实就代表了文殊菩萨的般若智慧。
04红尘说
以上就是释迦摩尼这个“能仁寂默”的两重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慈悲和智慧,最有代表意义的分别是四大菩萨中的两位——大智文殊和大悲观音。
其实关于释迦佛的殊胜之处还有很多,比如他“f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大愿(大愿地藏王菩萨),“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毅力(大行普贤王菩萨),如果全部列出来恐怕就像“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这样的古代帝王的尊号了,但这些尊号不管加上几十几百个字,又怎么比得上大悲大勇大智大愿的佛陀普度众生功德之万一呢?
但在这些殊胜之中,最重要的还是“慈悲”和“智慧”——没有智慧自己都无法脱生死,出三界,也就没有能力去救助别人,所以小乘的根本就是智慧;但你有了智慧没有慈悲,不愿去救助众生,那同样也不能究竟涅槃,所以又必须要有慈悲心,这才是大乘之源。
而佛陀同时身兼智慧慈悲,这才能够不空不有,三轮体空,运用‘悲智’双轮和不二法门,毫无挂碍的去普度一切众生,所以最后请让我们合十恭念三声本师的佛号,感谢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同时自己也要更努力的修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