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禅宗坛经的人间性
2022/6/20 来源:不详白癜风介绍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rq/nvx/290457.html
中国禅宗创立,佛门相传始于刘宋时期(一说梁时)来华的菩提达摩禅师,据今世考证,此应是攀龙附凤的传说。史实上禅宗正式创立,于慧能而肇始。其门人弟子记录其平生思想语要的《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尊崇,是华人佛学著述中唯一一部以“经”命名者。《坛经》思想也为后世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人间性”于禅宗转向发展,也集成于《坛经》。
《坛经》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为核心思想,提出“直心是净土”的理念,是将以往佛教成佛的空间观念,从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归复于现世当下的众生本心本性上。慧能对韦使君开示:
“使君,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只为下根说远,说近只缘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净心即无罪;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迷人愿生东方。两者所在处,并皆一种心地,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如何得达?”
显然,慧能对于彼时已十分流行的念佛求往生西方弥陀净土的思想是很不以为然的,他揭出“心净则国土净”,成佛只在此岸的自心上,所谓“西方净土”,不过是一种针对于下根众生的方便法门。在慧能看来,理想的世界应存在于每个众生当体直心之呈现中。这种对当下主体性的“直心”的肯定,也正是对众生在人间现世成就佛道的认可,有学者指出,这种直接把佛性归结于现实人性的做法和思想,导致了中国佛教的另一个根本性变化,即由传统的注重出世,一改而成为注重入世。
其次,《坛经》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真心本觉思想,提出了“悟即众生是佛”的理念,将佛教成佛的时间观念,从莫须有和幻想中的“来世”或“无数世”以后,转向此生的现世当下一念开悟之中。如慧能逝世之前对大众开示说:后代世人,若欲觅佛,但识众生,即能识佛。即缘有众生,离众生无佛心。
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
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
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
一生心若险,佛在众生心。
一念悟若平,即众生自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在慧能看来,众生与佛本质无别,成佛与否,只在一念之迷悟之中,一朝顿悟,佛境即在当下。将传统佛教所谓的成佛需要“历劫修行”,甚至要经历“三大阿僧袛劫”之类的说法无形消解掉了。慧能所理解的成佛之道,就是现实中这一辈子的事情。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需要当下现世承担责任。故慧能尝谓:“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钱穆先生曾指出,禅宗的出现,是中国佛教由出世观念返于入世思想的转变,宋明儒学的复兴,最先契机实始于此。钱氏指出,慧能为此一大转变中之关键人物,慧能所撰之《坛经》中之要领便是佛之自性化与人间化。钱穆先生说:
慧能讲佛法,主要是两句话,即“人性”与“人事”。他教人明白本性,却不教人屏弃一切事。所以他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所以他又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又说:“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又说:“自性西方。”他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又生何国?”又说:“心平何用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这些成为佛门中极革命的意见。慧能讲佛法,既是本心性,又不屏弃世俗,只求心性尘埃不惹,又何碍在人生俗务上再讲些孝弟仁义齐家治国。因此唐代之有禅宗,从佛学上革新,向后则成为宋代理学之开先,而慧能则为此一大转捩中之关键人物。
佛法不离世间,于人间修行佛道的思想,也正是20世纪以来人间佛教所倡导的。类似的理念,事实上在《坛经》中早已屡见不鲜,若经云:“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亦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之类的说法皆是如此。一一现代人间佛教的先驱,己故的印顺法师注意到了慧能思想中的人间性倾向,他指出:
慧能不重宗教仪式,不重看心、看净等禅法,却重视德性的清净。“诤是胜负之心,与道违背”;“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常见在己过,与道即相当”。想“见性成佛道”,一定要三业清净,成为法器。不起谄曲心,胜负心,颠倒心,嫉妒心,人我心;离十恶业,八邪道,这才有领受般若法门,启悟入道的分儿。将深彻的悟入,安立在平常的德行上,宛然是释迦时代的佛教面目!
印顺法师,多以回归佛陀时代佛教质朴的人间性面貌为标榜。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思想,己经具有了这种类似的人间性特质。中国佛教的人间化,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始自“六祖革命”。《坛经》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提倡“即世间求解脱”。“即世间求解脱”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传统佛教开始走向“人间佛教”。
惠能“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之说,在当时佛教界真是惊天动地的一声狮子吼。佛教精神从出世转向人世便在这句话中正式透显了出来。修行不必在寺,再加上“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不必外求,这又使禅宗的立场和基督新教的“唯持信仰,始可得救”十分接近。如果“个人与超越真实之间的直接关系”是近代型宗教的一个特征的话,那么禅宗和基督新教无疑都具有这一特征。
(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