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启后没有是非就没有道路
2022/6/14 来源:不详点滴状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469139.html有些文章我很有兴趣,仲武同志的重大发现(注1),我认为还大有文章可作。因为经石峪(注2)书人的发现既然出自铁山(注3),可否文章主题是铁山的摩崖,说清楚书人安道一之后再作推论,包括金刚经,文殊般若经(注4),徂徕山摩崖(注5)等。他们可能是一个人书,或者是一个流派,要紧的在于这是北朝唯一博雅的流派。保持了西晋风貌。古代文人研究家不吃苦,靠拓片是不够的,仲武同志的工作方法可学。说说感受,(一)考证之学与艺术的研究结合,强调实物的研究是条新路子,中青年研究者要深山访碑,要多靠实物,照相。这是古人作不到的(仲武文章有实物,但艺术研究谈的少)。(二)搞书法理论要强调艺术品本身的研究学习,不然会发生错误理解,其至完全是误会。(三)一些有争论的问题要研究。因为它对于指导学书,有些是方向性的问题(因为有正确和错误间的分歧)。也就是常说的路子对不对的问题。每个人学书尽管是要兼蓄并包,但没有是非就没有道路。(四)省书协研究项目,我们宣传不够。不然,也许“云峰”、“天柱”摩崖会有文章。(五)理论对书法教育工作配合(业余班的讲课有一些),对中小学书法课的配合,可否搞个点,配合的好,有成绩,可总结。(六)订阅刊物,书写锻炼,广泛深入的研究历代名作。
注释:
1、王仲武著有《泰山石峪金刚经书人的探讨》,发表于年《书法研究》第一期。
2、《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摩崖刻石,刻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经石峪花岗岩溪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经文刻于面积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兮”,计44行,每行字或10字不等,凡字,字径50厘米。整个刻石没有落款,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经刻历千余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字(包括可认读的残字和双勾字)。
其字径大小亦有差别,字径大50厘米,大多数为竖纵约三十五厘米,横宽四十至六十厘米。书体以隶为主,富于变化,间有篆、楷、行草意。用笔苍劲古拙,纵逸大度,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充满个性。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曰:“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站在高崖俯视大字,肃穆端庄,与整个泰岱的神韵相融合。它的书艺之高,结体之大,规模之巨,自古罕见,堪称“大字鼻祖”、“榜书之宗”。3、铁山上有一片花岗岩石坪,向阳,石面大约倾斜四十五度左右,下部较平整,上部较陡峭,就在这里有北周大象元年(公元)的佛经摩崖刻石。刻经石面南北长66.1米,东西宽16.4米,总面积达平方米。上面刻有17行经文,每行最多为61字,最少者6字,一共有字,现在能辨认的还有字。这是刻的佛教的《大集经·穿菩提品》。《大集经》是一种什么佛经呢?《大集经》又称《大般若波罗蜜经》,说的是佛在欲色二界中间,广集十方之神、菩萨,说大乘之法,因云集于空中,所以就称“大集”,也有说是随从集大众而说之经。4、《文殊般若经》又名《文殊般若经刻石》、《北齐文殊般若经碑》石刻在汶上县城东20公里的水牛山上。它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原立于水牛山峰端,年移至县文化馆。现藏汶上县中都博物馆。碑高2米,宽0.86米,厚0.14米。上罩盖顶石一块,碑额中置佛龛。龛中雕菩萨1尊,盘膝而坐,神态端庄安然;两旁雕侍者各2人,线条优美;下配两狮作朝供状,栩栩如生。龛之两侧阴刻“文殊般若”四字。字高15厘米,宽约为20厘米,书体为隶楷相间,浑厚勃发。碑首下阴刻《文殊般若经》经文10行,每行30字,计字,书体同碑额,字径5厘米。碑之两侧镌有善主职称姓名,因刻度较浅,现已剥落难辨。5、徂徕山摩崖刻经刊刻于北齐武平元年(年),有两处。一处在光华寺北巨石上,为《大般若经》,一处在映佛岩,为《文殊般若经》。
《文殊般若经》刊刻于徂徕山林场场部东南1公里映佛岩巨石上,下刻经文,上刻题名。刻经面高1.35米,宽3.4米。隶书,14行,行7字,字径20厘米。选自《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原文载《魏启后》第6期,注释为编辑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