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认识自己的内心吗哲学角度分析自

2023/6/23 来源:不详

白癜风精准治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6198025.html

自《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这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诞生以来,“修、齐、治、平”的思想就开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一影响,就是两千多年!这种影响,伴随着人类社会,由奴隶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再由封建社会,进入今天的民主社会。这种影响,不可谓不深!

然而,再深的影响,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也许,现在正是我们提出新的、更有力度的、更适应人类社会的哲学思想理念的时候了。

如果说,《间接直接编码论》这篇文章,是指出了做为人类这个大集体角度下的人类个体,首先要做到的是客观、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话,那么,这个人类个体,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也是同样重要的!!!

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毕竟带有很大的唯心主义的思想色彩,相对于儒家的“修、齐、治、平”的思想,我们提倡的一个新理念,就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尽心履职、卫护苍生”!这种新的理念,在把握客观与自觉觉察主观,以及突出人的社会属性作用,更加实用一些。或者说,是可以让人在社会与国家、家庭、个体等层面的作用要求上,是会更具有积极实用意义的。在这里,我们着重探讨如何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这个问题,是极其宽泛的,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在经久思考的情况下,决定借解读探讨《心经》的哲学义理这条小路,去通达“认识自己”这个罗马帝国。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玄奘译本《心经》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西方哲学,以希腊哲学为代表,以自然为出发点,以试验为核心方法,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科学的关系比较近;中国哲学,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为出发点,以伦理为核心方法,表现的目的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较近;印度哲学,以古代哲学为代表,以思维为出发点,以瑜伽为核心方法,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心的关系,与宗教的关系较近。由此可见,选择《心经》来探讨“认识自己”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底蕴支撑的。

《心经》是佛教经典,是佛教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在社会上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世界上的文化,不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甚至是宗教文化,其实都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过程中诞生的文化!它们的根本源头,就是人类社会种族繁衍文明。有一大部分人说,中国人的文化源头是《易经》。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未免有买椟还珠之嫌。中国文化的根本源头,应该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种族繁衍文明。这,才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源头!至于《易经》,它已经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种族繁衍文明的符号化记录的点滴之一了!这种符号化的记录,是否完全一一对应地反映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种族繁衍文明的全貌、精髓?以及我们是否能够依据《易经》这本符号化记录的作品,去客观、准确地认识这个种族繁衍文明的全貌、精髓?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心经》也是人类种族繁衍文明符号化记录的一种。我们要探讨《心经》,就应该由这种符号化记录,回归反映人类种族繁衍文明的真实,返璞归真!

第一,《心经》文本背景范围的确定。

本文所探讨的相关问题的背景范围,与《间接直接编码论》以及个人下一步拟写的文章一样,都是放在遍及宇宙、虚空、古今,任何的一切的,有文称之为“遍虚空、周沙界”的角度去探索、思考的。为什么要这样去思考呢?因为,现在人类文明历史相对较久远,文明积淀相对较深厚,当下世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发达,做为文化角度,已经不缺质量美、数量美了。然而,做为一名刚刚呱呱落地的新生儿来说,这种质量美与数量美,足以让他们头昏目眩、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了。只要年长者、力强者或别有用心者,借这种质量与数量之美,稍微一恫吓,这些新生儿们是很少有不被迷茫的。所以,当下的世界,对于先进的、提纲挈领式的,适用于引领人类个体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认识自己,并依据这种准确的认识,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履职尽责,合格地完成自己做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分子的任务作用的方法,是有需求的。只是,这种需求是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觉察而已!这种方法,至少要能够指导人类个体,由符号化表现的、现实世界的编码化反映的,形形色色隐藏伪装的间接编码式的人类社会与客观自然,直达真正客观、准确的直接编码式的人类社会与客观自然!正因为这样,探讨《心经》要义的背景范围,就一定要足够深厚,足够宽广!

第二,涉及《心经》文本的名词解释的简单说明分析。

佛教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种物质元素构成的,称之为“四大”;人体和身心现象,则是由“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种要素构成,称之为“五蕴”。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于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是属于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个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四大”与“五蕴”,如果按精神与物质去进行分类的话,那么,“地、水、火、风”这“四大”与“色蕴”是属于客观自然属性范畴,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讲的物质文明范畴;而“受、想、行、识”四蕴,则属于主观社会属性范畴,相当于我们所讲的精神文明范畴。

佛教认为,不管是“四大”也好,“五蕴”也罢,都是由人的“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去认识的。也就是说,人认识世界,就是靠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感知系统去进行并完成的。人在运用这六个感知系统去认识、觉知世界时,一般会产生种种心境。他们认为,心境产生了,烦恼就出现了,苦厄也就随着出现了!佛陀认为,如果心境能如如不动,不产生各种颠倒梦想的心境,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苦厄也必定不会跟着出现了。

佛教正因为是这样去刨根“烦恼”的,自然就提出了应对烦恼、解脱烦恼的思想方法的理论,那就是“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它的意思是说,“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并不是真实永恒的存在,即使当下存在,也并不一定永远属于你,它们归根结底是变幻虚无的。对于此类变幻虚无的梦幻般的存在,我们又为什么要烦恼呢?而“五蕴”呢?色蕴,眼睛闭上,或者不去看它,再或者过一段时间再去看它,自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受、想、行、识”四蕴,本属精神现象,心理放下了,自然也就没有烦恼了!

从这些分析,不难觉察到佛教思想理论体系中难免有多多少少的逃避、消极、阿Q式的悲观情绪在里头。我想,做为一位处于当代社会文明条件下的人类个体来说,不仅仅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3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