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著大智度论白话文4般若波罗蜜
2022/6/3 来源:不详龙树著《大智度论》白话文。4、般若波罗蜜。
版本:《大智度论》郏廷础释译《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
4、般若波罗蜜。
内容提要。
般若波罗蜜的经典性定义-----《赞般若波罗蜜偈》三种法门:蜫勒门、阿毘曇门、空门----无相慧即般若、一相与无相、有相与无相、实相与般若、般若与五波罗蜜、有所因与无所因、有所得与无所得。
译文:
有人问:为什么叫般若波罗蜜呢?
回答说:诸菩萨发誓愿,度众生到彼岸,一直在寻求佛智。在这寻求佛智中,晓知一切事物无相为其实相之理的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
有人问:像这样,不应该叫作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还没有达到智慧的边际。
回答说:佛所得的智慧是真正的波罗蜜。因这真正的波罗蜜,菩萨所行的波罗蜜也就叫波罗蜜了。从原因中来说结果,所以这般若波罗蜜在佛的心中改名为一切种智,通常叫佛智。菩萨行智慧、祈求度众生到彼岸,所以叫波罗蜜。佛已经到达彼岸,所以叫一切种智,也就是佛智。
有人问:佛所有的烦恼以及烦恼的习气已经断除,智慧眼清净,无垢无染,应当如实得到一切事物真如实相之理。一切事物真如实相之理,就是般若波罗蜜。可是菩萨各种烦恼没有完全断除,慧眼也不净,如何能得一切事物真如实相之理呢?
回答说:这个道理后品中要大大加以解说,现在只简略地解说一下。好比人下海,有刚刚开始下去的,也有下到海底的,深浅虽然不同,都叫作下海。佛和菩萨也是这样。佛是下到了海底,菩萨没有断除各种烦恼的习气,力量稀薄,所以不能深入下去,如后品中所解说的。譬如人在暗室中点灯,灯光照到器皿物件上,看上去全都能分辨,如果加上光线强烈的大灯,看得更加仔细清楚。这就知道,后灯所破除的黑暗,与前灯一起停留在暗室里。前灯虽与黑暗一起停留在暗室里,而也能照物。如果前灯破除了暗室里所有的黑暗,后灯就没有必要增加。诸佛菩萨的智慧也是这样。菩萨的智慧虽然与烦恼习气聚合,而能得一切事物真如实相之理,也好比光亮微弱的前灯也能照物。佛的智慧中全无各种烦恼习气,也得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之理,好比光亮强烈的后灯照物,让人更加看得明了。
有人问:为什么叫是诸法实相?
回答说:僧人各说各的诸法实相,自以为是真正的诸法宝相。这里所谓实相,是不可破坏的,常住不变的,是不能造作的。如后品中,佛对须菩提说,如果菩萨观察一切事物,不是恒常不变、也不是迁流不息,不是受逼迫、也不是舒适,不是有自性、也不是无自性,不是有、也不是无等等;也不作这样的观察,这叫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这个道理是舍弃一切观察,灭除一切言语,停止一切心理活动,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好比寂然的涅槃相。一切事物的相状也是这样。正像《赞般若波罗蜜偈》所说:
般若波罗蜜,是不颠倒真理的真宝法,
刹那观想已消除,言语道法也消灭:
数不尽的过失废除了,清净心恒常居一,
这样尊贵妙好的人,就能照见般若。
般若如虚空清净无染,没有戏论没有文字,
如果这样来观待,这就是见佛了。
如果一如实法观察佛、般若与涅槃,
这三件就是一个样,其实没有差异。
佛和菩萨们,能给一切带来利益。
而般若作为他们的母亲,能出生养育他们,
佛是众生的父亲,而般若可产生佛啊!
这就是为一切,般若是众生的祖母。
般若又是一种法,佛对它的解释有种种名,
伴随众生的理解力,为般若起了不同的名字。
如果人们悟得般若,议论之心全都消灭。
好比太阳一出来,早晨的露水一时消失;
般若之威德,能震动二种人,
愚昧者深感恐怖,有智者欢喜雀跃。
如果人们悟得般若,他就成了般若的主宰,
但又不执着于般若,何况对于其余的事物!
般若无所从来,亦又无所归去,
有智者欲从一切处,寻求般若不能得。
如果不照见般若,这就成为须恼,
如果人们照见般若,这也叫作烦恼;
如果人们照见般若,这就得到解脱,
如果不照见般若,这也是得到解脱;
这件事为希奇少有,十分深妙而有大名,
好比魔幻般变化的东西,显现了一下而隐没不可见。
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
解脱道涅槃道,统统从般若而获得;
为了世俗作解说,因为怜愍一切众生。
假名解说一切事物,虽作了解说,
然而没有解说,因为事物不可说。
般若波罗蜜,好比大火焰,
四边不可取着,无所取着也不取着,
一切取着全都舍弃,这叫不可取着,
不可取着而取着,这就叫作取着。
般若具有不可破坏的特征、超越言语道,
往无所依靠、滞留,谁能称颂它的美德呢?
般若虽不可称颂,我今能得以称颂它,
虽未摆脱生死地,就因为已经跳出生死地。
有人问:为什么只颂扬般若波罗蜜为大,而不颂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波罗蜜为大呢?
回答说:摩诃,中国话叫大,般若叫智慧,波罗蜜叫到彼岸。由于波罗蜜能到达智慧大海的彼岸,到达一切智慧的边岸,穷尽智慧的极限,所以叫到彼岸。在一切世间中,十方三世出现的诸佛为第一大,其次是菩萨、辟支佛和声闻,这四大人都从般若波罗蜜中悟道而生,所以叫大。又般若波罗蜜能给众生带来无量无尽、常不变异的大果报,所谓涅槃,其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波罗蜜不可能办到。离开般若波罗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只能给与世间果报,所以不能叫大。佛的各种说法很多,有如大海无法计量。随着众生的意愿,所以有种种说法。有时说有,有时说无;有时说常不变,有时说迁流不息,有时说苦,有时说乐,有时说人我无主体,有时说不但人我无主体,而且事物也无自性;有时说勤行身口意三业,摄纳诸善法;有时说一切事物无所造作。像这样一些不同的说法,无知的人听到,说这是悖离常情的错误。而智者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归纳到三种法门。达观佛所说的一切讲话,都是实实在在的说法,一点都不相互违背。
是怎样的三门呢?一是蜫勒门,二是阿毘曇门,三是空门。
有人问:为什么叫蜫勒?为什么叫阿毘曇?为什么叫空门?
回答说:《蜫勒》有三百二十万字,是大迦栴延的著作,那时佛还在世。佛灭度后,人们的寿命逐渐减少,记忆力也差了,不能大量地将它背诵出来,那些得道的人将已背诵出来的部分编撰为三十八万四千字。如果人们进入蜫勒门,就会有无穷的议论,其中有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通门。
所谓随相门,如佛偈所说:
各种违理的事不做,各种顺理的事遵行;
自己清净心意,这是诸佛的教悔。
在这个偈中本来应该把全部心理活动说出来,而没有说出来,现在只说“自净其意”,就知道已经把全部心理活动说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说出来的所有心理活动和已经说出来的「自净其意」的心理活动是属于同样的性质和同样的因缘关系。如佛解说四念处,这其中没有脱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和五力。为什么呢?四念处中,四种精进就是四正勤,四种定是叫四如意足,五种善法是叫五根、五力,佛虽不说其余法门,只要说到四念处,推知已经说到其余法门。又如佛在苦、集、灭、道四谛中,有时说究竟无二之一实谛;有时说是真、俗二谛;有时说是真、俗、中三谛。
又如马星比丘为舍利弗说偈:
诸法由因缘和合生,是法因缘及灭尽:
我师大圣王,这个道理就是这样说的。
此偈只说三谛,推知佛道的真理已在其中了,因为二者不相离,好比一人犯法,全家受罪。像这一类叫作随相门。
所谓对治门,如佛说四颠倒:常颠倒、乐颠倒、我颠倒、净颠倒,这中间虽没有说四念处,推知已包含了四念处的意义,好比说到所服的药,就已知生的是什么病;说到所生的病,就知道服的是什么药。如果说四念处,就知道已经说四颠倒。四颠倒就是虚妄不实的相状。如果说四颠倒,就知道已经说过各种烦恼。为什么呢?因为说到它的根本之处,就知道细节已全都掌握了。如佛说一切世间有贪、瞋、痴三毒,在说三毒时,推知已经说过三分八正道。如果说三毒,推知已说过各种烦恼之毒害。十五种爱是贪欲的毒害,十五种是瞋恚的毒害,十五种无明是愚痴的毒害。各种不正确的见解、骄傲自大、蔑视他人、犹豫不决都属于无明一类。像这样的一切烦恼通通归入三毒。用什麽办法消灭它们呢?三分八正道!如果说三分八正道,推知已经说过一切三十七道品。像这样一类种种相状,叫作对治门。
像这样一类种种现象叫作蜫勒门。
为什么叫阿毘曇门呢?
有时佛自己说诸法的义理,有时说诸法的名称。弟子们将佛平时的说法编集起来,加以复述,并且解释其含义。如佛所说,如果有比丘对于各种有为法不能有正确的明记,想要得到世间第一法,是没有这样的事。如果得不到世间第一法,想要证入涅槃,是没有这样的事。如果不能证入涅槃,想要得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果位,是没有这样的事。许多比丘对于各种有为法能有正确的明记,得到世间第一法,是有这样的事。如果得到世间第一法证入涅槃,证入涅槃得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果位,一定有这样的事。
如佛在长行经文中,只说法义,指出世间第一法是不说相义的,什么样的界系?什麽样的因?什麽样的缘?什么样的果报?所有的相义都是不说的。可是,自从有了世间第一法以后,种种声闻所行法乃至无余涅槃,逐一分别相义。这叫阿毘曇门。
所谓空门,就是生空、法空。
如《频婆娑罗王迎经》中,佛告诉频婆娑罗王:“色生时,徒有空生,色灭时徒有空灭,诸行生时徒有空生,诸行灭时徒有空灭,此中没有有实体的吾我,没有有自性的人,也没有神。没有人从今世到来世,除了因缘和合假名等众生。可是凡夫愚人追随假名而求实生。”像这类经书中,佛说人我为五蕴假和合,无实体,因而是空的,这叫人我空,也叫生空。
所谓法空,如《佛说大空经》中记载十二因缘从无明乃至老死。如果有人说是老死,或者说谁老死,那都是不正确的见解。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也是这样。如果有人说身就是神,或者说身有异于神,这二种说法虽然不同,同样是不正确的见解。于是佛说:“身就是神,像这样不正确的见解,不是我的弟子身有异于神,也是不正确的见解,也不是我的弟子。”在这部经中,佛说事物空,也就是法空。如果说谁老死,应当知道这种说法就是虚假狂惑,这叫人我空,也就是生空;如果说是老死,应当知道这种说法就是虚假狂惑,这叫事物空,也就是法空。甚至无明也是这样。
再次,《佛说梵网经》中记载六十二见。如果有人说,神是常住不变的,生死的世间也是常住不变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见解;如果说神是迁流不止的,生死的世间是迁流不止的,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见解;如果说神和生死的世间既是常住不变的,也是迁流不止的,神和生死的世间既不是常住不变的,也不是非迁流不止的,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见解。因此知道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也就是诸法皆空,这就是实际。
有人问:如果说神是常住不变的,应该说这是不正确的见解。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神性。如果说生死的世间是常住不变的,这也应该说是不正确的见解。为什么呢?生死的世间确实都是迁流不止的,因为颠倒了实际,说是有常不变。如果说神是无常性的,迁流不止的,也应该说是不正确的见解。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神性,不应说迁流不止。如果说生死的世间迁流不息,不应该说是不正确的见解。为什么呢?一切有所造作的事物的本性实在都是迁流不息的。
回答说:如果一切事物确实都是常住不变的,佛为什么说生死的世间迁流不息是名不正确的见解呢?因此可以知道不真实的才是无常的,迁流不息的。
有人问:佛处处说观察有所造作的事物,是无常的,是迁流不息的,是有生死之苦的,是空的,是没有自性的,好让人进得佛道,为什么说无常会堕入不正确的见解呢?
回答说:佛处处说事物是无常的,迁流不息的,又处处说事物是不灭的。如摩诃男释王来到佛的处所向佛禀告:“迦毗罗城人口众多而且富裕,我有时碰上车马横冲直撞,发狂的大象与人相斗,心便散乱,忘却念佛。这时候,自己心里在想:我现在如果死了,应生在什麽地方呢?”佛告诉摩诃男:“你不要恐惧害怕,你这时候不会生在地狱饿鬼畜生处,你必定生在人界天上、或诸佛净土处。好比树木常常向东边湾曲,如果有砍伐,一定向东边倒去。行善的人也是这样,如果身坏灭而死,这时候善心意识流转,以平时对佛教的信心、持戒、声闻、布施、智慧熏染了心,所以一定能得到利益,上生天上。”如果一切事物刹那念念生灭无常,佛为什么说诸功德熏染了心,所以一定能上生天上?因此知道不是没有恒常之性的。
有人问:如果迁流不息的无常是不真实的,佛为什么说无常呢?
回答说:佛是随着众生的要求而说法的,破除众生颠倒的常见,所以说无常。由于凡人不晓知、不相信来生,所以佛说心离开了坏灭之身,来世上生天上;罪业和福业的因缘在百千万劫的时间之流中是不会消失的。这是针对众生的愚痴,进行的说教,以消除他们的妄见,而不是从佛法之理的角度,对他们说法,让他们觉悟佛道。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非常非无常,佛也处处说一切事物无自性,所以是空,在这之中,也没有无常。所以说生死的世间无常,迁流不息,是不正确的见解。因此叫作法空。
所谓大乘空门,一切事物的本性恒常没有自性,所以是空的,不是以智慧和其他方法手段去观照所以才是空的。如佛为须菩提说五蕴之色,色本自空,受想行识以及色受想行识之识自空,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萨婆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自空。
有人问:如果一切事物没有自性,恒常自空,无所有,为什么不堕入不正确的见解呢?不正确的见解名为没有罪、没有福、没有今世、没有来世,与此无异。
回答说:没有罪福的人不说没有今世,只说没有来生,好比草木之类自生自灭。他们之中,有的活着,有的被人杀害,他们只有现在,再没有来生,而不知观照身内身外所有的自相共相都无自性,都是空的,所以是不同的。又,持不正确见解的人,大多行为多恶,禁绝善事;而观照一切事物空相的人,顺理益己的善事尚且不想做,何况去做恶事!
有人问:不正确的见解有二种:有的破斥原因也破斥结果,有的破斥结果不破斥原因。像你所说的是破斥结果不破斥原因。所谓破斥结果也破斥原因,说没有因,没有缘,没有罪,没有福,乃是破斥原因,没没有现世来生的罪福报应,这是破斥结果。观照一切事物空相的人说一切都空,那么罪福的原因和结果都没有了。这与不正确的见解有怎样的不同呢?
回答说:不正确见解的人在于断灭一切事物,让它成为空无,而大乘人晓知一切事物真空,不可破除,不可坏灭。
有人问:这类不正确的见解有三种:一是破斥罪福报应、不破斥罪福本身,破斥因缘果报、不破斥因缘本身,破斥来生、不破斥现世二是破斥罪福报应、也破斥罪福本身,破斥因缘果报、也破斥因缘本身,破斥来生、也破斥现世,不破斥一切事物,三是破斥一切事物,都让它空无所有。观照一切事物空相的人也说真空无所有,这与持第三种不正确见解的人有怎样的差异呢?
回答说:持不正确见解的人,破斥一切事物,让它成为空无,而观照一切事物空相的人,晓知一切事物真空,不可破除,不可坏灭。
再次,持不正确见解的人说一切事物都空无所有,执着一切事物的空相,进行无所用处的名字概念的戏论,而观照一切事物空相的人晓知一切事物真空实相,但不执着空相不放,也不作无益的名字概念的戏论。
再次,持不正确见解的人,虽口头上说一切空,然而在可爱之处心生贪爱,可瞋之处心生愤怒,可慢之处心生傲慢,可痴之处心生迷惑,自己欺骗自己。像佛的弟子,真实晓知一切事物为因缘生,无自性,因而是空的,内心不动,一切烦恼所生之处不再生烦恼。好比虚空,烟火不能污染它,大雨不能淋湿它,如是观空,种种烦恼不再系着于他们的心。
再次,持不正确见解的人说无所有,不是从喜爱因缘法得出的;而真空的名称是从喜爱因缘法而生的,这就是二者的差异。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以及各种无垢无染的清净法,由于所攀附的外境不真实的缘故,尚且不能与真空的智慧相比,何况这不正确的见解呢!
再次,这种见解叫作不正确的见解。而真空见才叫作正确的见解。执行不正确见解的人,现世作坏人,来生当入地狱;而行真空智慧的人,现世招致好名声,来生得作佛,二者好比水与火之差异,也正像甘露、毒药,以天人所食的甘露不死药去比臭大粪,是无法相比的!
再次,真如实相的真空中的空三昧也是空的,而不正确见解之空虽有空之名,而空三昧并不空。
再次,观照事物真空的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他们的心柔和而顺道,各种烦恼少,然后修得真空之理。而在不正确的见解中没有这种事,只想要以妄想分别的不正之心取得空。好比种田人,起初不认得食盐,看到贵人拿盐放入各种肉菜中来吃,就发问:「为什么放盐呢?」回答说:「因为这盐能使食物味道鲜美。」此人心中便想,这盐能使食物鲜美,盐本身味道一定很好,就空手拿上一大把盐放入口中吃起来,又咸又苦,损伤了口腔,于是就问:“你为什么说盐能作美味调料?”贵人说:「傻瓜,这要考虑计量多少,和合其他主料,味道才鲜美,为何单纯吃盐?」无智的人听到空解脱门而不行各种功德,只想得空,这是不正确的见解,断灭了善根。像这一类意义叫作空门。
如果人们进得阿毘曇门、空门、蜫勒门,就晓知佛的说法的含义不是相互违背的。能晓知这事理,就是般若波罗蜜力的作用,在一切事物中无所障碍。如果不学得般若波罗蜜的方法,进入阿毘曇门就堕入实有中,如果入空门,就堕入空无中;如果入蜫勒门,就堕入有无中。
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虽知一切事物是没有差别的诸相,也能知一切事物的种种相;虽知一切事物种种相,也能知一切事物没有差别的诸相。菩萨这样的智慧叫作般若波罗蜜。
有人问:菩萨为何知一切法的种种相呢?为何知一切法没有差别的诸相呢?
回答说:菩萨观察一切法的相状,所谓有相,因为这个有,一切法中的有就在心中产生了,像这样一类一切的有。
又问:在没有法中为何心中产生有呢?
回答说:如果说没有,这事情本身就是有。
复次,菩萨观察一切事物没有差别的诸相,所谓无相,如牛中没有羊的相状,羊中没有牛的相状。像这样一类诸事物中各各没有其他事物的相状。如前回所说,因为「有」所以「有」在心中产生。这里说的事物与「有」不同;不同,所以应当是「无」。如果事物有体有用是牛,羊应当是牛。为什么呢?因为羊也是有体有用的,与牛相同。如果不同,就没有牛羊的事物了。像这样一类,一切都是无。
复次,菩萨观察一切事物,都有共同的原因,这一法则,是在一切事物中,由实体的真如显现出来的。一切法各自有其无差别的诸相,一一和合,所以叫作二,叫作三。一是真如实相,二三是因缘和合的虚妄相。
复次,菩萨观察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所以存在,一旦原因失却,事物就不复存在了,好比人身变化无常。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因缘和合离散的生灭现象。一切事物都是这样,有原因所以存在。
复次,一切事物没有原因所以存在,好比人身本来就是无常生灭的,因为生灭变化,所以晓知无常。生灭变化又应该有其原因,如是追究下去就没有穷尽;如果没有穷尽,就是没有原因。如果这是原因,再没有别的原因,这是无常,原因也成了非原因。像这样一类,一切都没有原因。
复次,菩萨观察一切事物都有其相状特征,没有事物是没有相状特征的,如地有坚实厚重的相状特征,水有寒冷湿润的相状特征,火有暖热照明的相状特征,风有轻荡飘动的相状特征,虚空有空间容受的相状特征;分别感觉、知晓事物,这是识的相状特征;有此有彼、立定界域,这是结界方正的相状特征·时久时近,这是时间的相状特征;心地不净丑恶、恼怒众生,这是罪的相状特征,心地清净善良、愍念众生,这是福的相状特征;执着一切事物不放,这是束缚的相状特征;不执着一切事物,这是无生死的相状特征;眼前了知一切事物自在通达无所障碍,这是佛的相状特征。像这样一类一切各有其相状特征。
复次,菩萨观察一切事物都没有相状特征。这各种相状特征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起,都没有自性,所以都没有相状特征。如地,色、香、味、触这四种事物和合在起所以叫地,不只色所以叫地,也不只香、不只味、不只触所以叫作地。为什么呢?如果只有色是地,其他香、味、触就不应是地,地就没有香、味、触了,香、味、触也是这样。又,这四种事物为什么变成一种事物呢?一种事物为什么变成四种事物呢?因此不能以四为地,也不能离开四为地。
有人问:我不以四为地,只是因为色、香、味、触,所以有地的事物生起。这地没有离开色、香、味、触,而是滞留于其中。
回答说:如果由色、香、味、触生起地,地与色、香、味、触就不同了,好比父母生出儿子,儿子就和父母不同了。如果是这样,今眼能见事物和颜色,鼻能闻香气能办味道,身能知感触,地如果与色、香、味、触不同,应当别有不同的根和不同的识的了知。如果别无不同的根和不同的识的了知,就没有地。
又问:如果上面所说的地的相状特征有错误的话,就应当像阿毘曇论议中所说的地的相状特征,地名是由地水火风造作的形色,但”地种“是坚相,而地是可见的形色。
回答说:如果地只是形色,先前已经说过这是错误的。又说地是坚相,但是眼所见到的形色好比水中的月亮、镜中的镜像、草木的影子,就是没有坚相。因为坚相只有身根能感触知了。又,如果眼所见到的形色是地的坚相,那是一地种眼一所见到的形色。水湿相是「水种眼」所见到的形色,火热相是「火种眼」所见到的形色。如果是这样,风、风种也应当分别而又不分别,好比说什么样的是风、风种,什么样的是风种、风。如果是一个东西就不应该作二种分别;回答如果是一样的,地和地种就不应该不一样。
又问:这地水火风四大各自不相分离,地中有地水火风四种,水火风也各有四种。只是地中地的成分多,所以以地为名,水火风也是这样。
回答说:不对!为什么呢?如果火中有火地水风,应该都是热,因为没有不热的火。如果地水风三大在火中,不熟就不叫作火;如果热,就舍弃了自性,都叫作火了,如果说因为成分少,感觉不到,那么,这与无没有什麽二样;如果成分多,可以取得粗,就知道有细,如果没有粗,也就没有细。如此种种因缘,地的相状不可得,是空的;如果地的相状不可得,是空的,一切事物的相状也是不可得的,是空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是一相,一相就是无相,就是真如空相。
有人问:不应该说无相。为什么呢?在一切事物中,无相就是相。如果没有无相,就不去破斥一切事物之相。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无相。如果有这个无相,就不应该说一切事物无相。
回答说:以无相破斥一切事物之相。如果有无相之相,就堕入一切事物之相中;如果不纳入一切事物之相中,就不应非难无相。这两种情况都破斥一切事物之相,也是自灭相,好比带有火种的木块点燃了柴薪,木块也恢复了自身的燃烧。因此声闻、缘觉以上的见道人心行无相,因为无相之禅定破斥无相。
复次,菩萨观察一切事物,是不合不散的,是没有形色的,是绝对的,是不显示的,是不可言说的,是没有差别的诸相,所谓真如实相。像这样一类各种事物的无差别相为何能观察各种相状特征呢?一切事物收摄入既对立又统一的二法中,所谓五蕴之色无色,既可见又不可见,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既是有烦恼的,又是没有烦恼的,既是有所造作的,又是自然的,等等二百二法门,如《千难品》中所说。
种种广无量数异相的法则,是对事物的生灭增减得失垢净全能知之。菩萨晓知这各种事物之后,能使各种事物入于无自性中,而对一切事物无所沾着,超过声闻、辟支佛地,进入菩萨位。进入菩萨位以后,以广大悲心怜愍众生的缘故,以方便力的作用,分别一切事物的名字,引度众生,让他们得到声闻、缘觉、菩萨等果位,好比手艺高超的匠人,以化学药品作用的缘故,能使银变为金,金变为银。
有人问:如果一切事物的性质是非空之空的,为什么分别一切事物的种种名字呢?为什么不只说非空之空的性质呢?
回答说:菩萨不说空是可以得到、可以执着的。如果可以得到可以执着的,不应说一切事物的各种不同的相状特征。所谓不可得而空,是无所阻隔无所障碍的;如果有所阻隔有所障碍,这是可以取得的,不是不可得而空的。如果菩萨晓知不可得而空,还能分别一切法,怜愍度脱众生,这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取其大意来说,一切事物的真实相,是般若波罗蜜。
有人问:一切世俗经文典籍以及九十六种外道出家经本中,都说一切事物有其真实相,又声闻乘经律论三藏中也有一切事物的真实相,为什么不叫作般若波罗蜜,而佛说般若经中的一切事物的真实相单独叫般若波罗蜜呢?
回答说:世俗经文典籍中,为治理国家、保全家室身命、长寿安乐,所以不真实,佛教以外的修行人堕入不正确的见解中,而且内心爱着这种见解,所以这也是不真实的;声闻法中虽有苦集灭道四种真理,以无常、苦、空、无我观照一切事物的真实相,以智慧不具足、不锐利,不能为一切众生,不是为了取得佛法的缘故,虽然有真实的智慧,不叫般若波罗蜜。如说佛出入于一切三昧之中,舍利弗等甚至没有听说它的名字,何况能晓知!
为什么呢?诸阿罗汉、辟支佛当初发愿时,就没有救拔众生、没有慈爱和怜悯众生之心,不求一切诸功德,不供养三世十方佛,不去详细考查真实的道理,以求晓知一切事物的真实相,只想要求得摆脱老病死苦的缘故。诸菩萨从初发心弘大誓愿、有大慈爱大悲悯之心,求一切诸功德,供养一切三世十方诸佛,有广大锐利的智慧,求得一切事物的真实相;断除种种观察,所谓关于事物的净与不净的观察、常与无常的观察、苦与乐的观察、空与实的观察、我与无我的观察,舍弃这样一类虚妄见解与心理活动的各种观察。只观察生起事物的外在原因中的真如实相,事物是非净非不浮的,非常非非常的,非乐非苦的,非空非实的,非有自性我非无自性我的,像这样一类各种观察不沾着不取得世俗法,所以不是究极真理之理、普遍清净、不破不坏。诸佛菩萨等修行之处,这叫般若波罗蜜。
有人问:已知般若智慧的体相是真理绝相的空法,行者为什么能修得这般若波罗蜜呢?
回答说:佛以方便说法,行者如果以佛所说的去修行,就能有收获。譬如绝崖险道借着悬梯就能上去;又好比深水的地方依靠船只得以渡过。初发誓愿度众生到彼岸的菩萨,或从佛所闻,或从弟子所闻,或在经书中所闻,一切事物毕竟空,没有善、恶、无记等三性可执取可沾着,第一真实法,灭除各种无用的名字概念等戏论,寂然的涅槃相是最安稳。我欲度脱一切众生,为什么只取涅槃?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备完足,所以不能引导众生。当具备完足这些因缘的时候,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波罗蜜。
财施因缘,所以得大富,法施因缘,所以得大智慧,能以这二施引导贫穷的众生,让他们进入声闻、缘觉、菩萨道中。
由于持戒因缘,所以生于人界、天界的尊贵中,自己脱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让众生免除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由于忍辱因缘,所以阻障瞋恚的毒害,修得身相端正,最为威严和德泽,见到的人都欢喜,恭敬信从,内心折服,何况又说佛法呢!
由于精进因缘,所以能破斥今世、后世福德道法懈怠,修得如金刚般不坏之身、寂然不动之心,以这身心破斥凡夫自以为高、轻视他人的态度,让他们取得寂然的涅槃。
由于禅定因缘,所以破斥散乱之心,离弃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引发的五种欲望的罪过,安稳寂然能为众生说舍离贪欲和淫欲之法;禅定是般若波罗蜜依止之处,依靠这禅定,般若波罗蜜自然而生。如经中所说,比丘一心专注于禅定,能观照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
复次,晓知欲界中多以各贪婪的罪业,阻绝各种善法的通门行布施波罗蜜时破斥此吝啬贪婪二事,开放各种善法的通门,想要让此通门常开不闭,所以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这十种善道。持戒波罗蜜没有得到禅定智慧,没有舍离贪欲,所以破斥持戒波罗蜜,因此修行忍辱。晓知布施、持戒、忍辱三事能打开福利通门,又晓知这福利功德因果报应无常,天界、人界中享受快乐,还再堕入生死之苦中。厌弃这无常的福利功德因而求取真实的般若波罗蜜。这如何能得到呢?必以一心专注,然后当可得到。如贯龙王額下的宝珠,一心专注观察,能不触动龙,就能得到如阎浮提那样巨大的价值。
一心专注禅定,除却对色、声、香、味、触五尘的贪欲,以及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等五种对心性的覆盖,想要得到内心的快乐,大大需要精进,因此在忍辱之后,说精进波罗蜜。如经中所说,修行者端正身体,直坐于座,首先系念于一处而不作他想,专注精神,求得入定,即使肌肉骨头枯萎腐朽,自始至终不松解不退却,因此精进修禅。如果有财物而布施不具足,感到为难惧怕堕入地狱等恶道中,恐失去好名声,而持戒忍辱也不是难事。因此在以上布施、持戒、忍辱等三度中不说精进。今为般若波罗蜜真如实相,从内心求取入定,这件事不容易,所以应当需要精进。这样的修行,能得般若波罗蜜。
有人问: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种波罗蜜,然后得到般若波罗蜜。也有行其中一、二种波罗蜜得到般若波罗蜜吗?
回答说:诸波罗蜜有二种:一是一波罗蜜中相应地随宜而行,具备各种波罗蜜。二是随时分别行波罗蜜,行哪种波罗蜜多的,就接受哪种波罗蜜的名称譬如地水火风四大一起和合,虽彼此不相离,以哪种因素多,就以哪种作为名称。所谓相应随行,一波罗蜜中具有五波罗蜜,这不离五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所谓随时得名,有的因一波罗蜜,有的因二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如人发起正等正觉遍知之心行布施,这时候寻求布施的相状,不是同一的,也不是不同的,不是恒常,也不是无常,不是有,也不是无等等,如破斥布施中所说,根据布施的真实相状的解析。一切事物也是这样,这叫因布施得般若波罗蜜。或有持戒,不恼怒众生,心中没有悔恨,如果取着相状生发执着,就兴起评斗竞夺,此人虽先不瞋怒众生,由于对事物有憎爱心而瞋怒众生。因此,如果想要不恼怒众生,应当行持一切事物平等。如果分别这是罪这是非罪就不是行持戒波罗蜜。
为什么呢?憎很罪,喜爱不罪,内心就自以为高明,依然堕入恼怒众生道之中。因此菩萨观察罪人与非罪人,心无憎与爱之分。这样来观察,这叫只行持戒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菩萨作这样的想法。如果对所观察的事物不能忍许,就不能保持经常的忍耐,一切众生没有受到逼迫还能忍耐,痛苦已极就不能容忍,好比囚犯惧怕鞭杖之痛楚而愿趋死苦。由于这个因缘,所以应当培育对事物的容忍态度。没有打骂的人,也没有接受打骂的人,只从先世颠倒了的果报因缘的缘故,这叫作忍受。这时候不分别这容忍本身和对事情的容忍。所谓法忍,就是深入毕竟空,所以这叫法忍。得到这法忍,常不再瞋恼众生,法忍与智慧相契合,是般若波罗蜜。
精进常在一切善法中,能成就一切善法,如果智慧筹量分别一切事物,通达事物的体性,这时候精进协助成就智慧;又晓知精进的实相,脱离人的身心,照本来的样子不作变动,这样的精进能产生般若波罗蜜。其余的精进如幻如梦,虚妄不实,所以不说。如果一心收摄各种念头,就能如实显示一切事物的真如本相。所谓一切事物的真如本相,不可以耳目见闻思想活动所能得到的。为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是虚妄不实的因缘果报,这其中所知所见也都是虚妄不实的,这虚妄不实的知见都不可信。所可信的是,只有诸佛在无央数劫的长时节中所得的真如宝相智慧;以此智慧,依靠禅定,一心观照一切事物的真如宝相,这叫禅定中生般若波罗蜜。或有离五波罗蜜,只听闻读经背诵思维寿量,通达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这是方便智中生般若波罗蜜。或从二或从三四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
如闻说一真实谛而成道果,或闻说真俗二谛、或闻说真假中三谛、或闻说苦集灭道四谛而得道果。如佛告诉比丘:”你如果能断除食欲,我保证你获得阿那含道果。“如果断除了贪欲,推知瞋恚愚痴也断除了。六波罗蜜也是这样,为了破斥过多的吝啬和贪婪,所以说布施法,推知余恶也破斥了。为了破斥各种混杂的违理的思行,所以全说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因此,有的逐一习行,有的全都习行,普遍为了一切人,所以解说六波罗蜜,不是为了某一个人。
复次,如果菩萨不造作一切法,而又不得一切法,所以获得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各种造作都是虚妄不实,有的近期有过失,有的时间长了也有过失。如违理的不善法,近期就有过失罪;顺理的善法,时间长了,也会发生变异,这时候,执着的人就能生起忧愁之苦,时间一长也会有过失罪。好比美味的食品和劣质的食品都含杂著毒性,吃劣质食品,当时就不愉快,吃美味的食品,当时就甘甜悦心,时间一久都要夺取人的生命,所以这二种食品都不应该吃。顺理的善行与逆理的恶行也还是这样。
有人问:如果是这样,佛为什么说以下三行:梵行、天行、圣行呢?
回答说:行无所作所以叫作圣行。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圣行中不离开无漏定。梵行、天行中因取着众生相,所以产生梵行、天行。虽行梵行、天行时没有过失,但到后来都有所改变;又,即便现在探求实际,都是虚妄不实。如果声闻人、辟支佛、菩萨等以无所执着之心行此梵行、天行就没有过错。如果能这样行无所作之行法都无所得,是空的,愿倒事理虚妄烦恼毕竟不生。像虚空清净,所以得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以无所得为得。如无所得般若中所说,色等诸法,不是因为空所以空,从本已来就是空。色等诸法,不是因为智慧达不到所以无所得,是从本以来恒常无所得。所以不应问行几种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诸佛怜愍众生,随着世俗,因此所说之行不是无上甚深之妙理。
有人问:如果无所得无所行,修行者为什么去探求它呢?
回答说:无所得有二种:一是世间想要有所求取而不如意,这是无所得;二是一切事物真如实相中决定的相状特征是不可得的,所以叫作无所得。不是因为没有福德智慧增益顺理的善根性而无所得。如凡夫分别世间法,所以有所得。各种顺理的善事和功德也是这样,随着世间法,所以说有所得。诸佛心中就无所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