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五蕴皆空,放下执着
2023/1/12 来源:不详哪里白癜风医院较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读国学经典,品味智慧人生。国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称,其中《心经》是佛教大乘佛法教义的总纲,其中有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广为人知,究竟说的是哪些东西呢,一起来揣摩下。
《心经》有好几个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奘法师翻译的文本。传说玄奘法师自幼聪慧,十二岁时出家,熟读一切佛家经典,但自觉缺少了什么,很想自行去印度取经。一日玄奘遇见一个老和尚,老和尚身患重病,别人都嫌弃他唯有玄奘法师帮助他清理伤口,给他食物,就这样老和尚痊愈了,为了感谢玄奘法师,老和尚无以为报只有一部经书,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中,这个老和尚就是观音菩萨,为了考验唐玄奘故意如此。后来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其中艰难可想而知,玄奘法师口中默念此经便可安然无恙。由此看来《心经》盛行不仅仅是因为它言简意赅,还有这些神奇的功效。这些自然是传说了,不那样说怎么能推广出去呢,这就是一种营销方法,而且效果非常好,我们还是来看看经书中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华成分,《大般若经》20万颂、万言精要,这得学到什么时候,佛教文化确实很厚重,范围很广泛。但这一部《心经》把其中要义全部凝练出来,让我们能大体上知道佛教思想是什么。学习知识学习到最后就应该是舍,老子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这个意思。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单单示是这一句话,就有非常多的知识概念和智慧。首先这个“观”,不是用肉眼去看,而是用心去观。《周易》当中有一个卦象就是“观”,告诉人们世间万物很多事情都只是流于表面,如果只是用肉眼去看,不能看出本质,看不出真假。如《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那一章节,唐三藏不明事理,只用肉眼凡胎去看身边现象,没有进行合理的推断,一次次把自己送入妖怪口中。孙猴子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当中练过眼睛,他会“观”,有一双火眼金睛,可以看破虚妄直指本心。所以一看是白骨精所变,就一棒打死。唐三藏不会观是他之过,猴子观其本性之后被怒火攻心也是过,因此《心经》上才说人要观自在。“自在”是自己原始的,天然的本性,只有观到自己的本性,才不会受外界欲望的干扰,才能五蕴皆空,才能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般若波罗蜜多,般若的意思是智慧,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智慧需要一步步来,急不得。从浅到深地达到,西方哲学家笛卡尔在他的《论方法》当中也指出,深奥知识是由一个个简单知识汇聚而成。先从自己的心出发,时时问问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把那些多余的欲望去除掉,这个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真功夫。
再说到五蕴皆空,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皆是“色”之所化,动人心弦;受蕴,因形色之变扰动心弦,心中所想,脑中成像,谓之感受,牵扰心扉;想蕴,感之真,受之切,想便生,化为记忆,存于脑海,不得散去;行蕴,既有记忆,深根固蒂,衍生习惯,众生相为何不同,行不同而已;识蕴,诸多变化已生,识自己,识万物,能平衡则皆空,不平衡则妄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