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让自己内心平静的具体方法以
2023/1/10 来源:不详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啊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518420286668560&wfr=spider&for=pc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的第一话虽然只有21个字,却高度概括了佛法禅修上实证空性的具体方法、过程和结果。接下来,我将逐字逐句为大家解析这一深刻的秘密智慧。
观自在菩萨,这句话从禅修角度,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通过内观自己的贪嗔痴,让自己内心逐渐平静下来,达到波澜不惊、无欲无求的平衡自在状态的禅修者。观自在菩萨,包含着佛法禅修者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的具体训练方法。
观,是要在修止成功的基础上,也就是自己能明确入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培育训练出来的、对自己当下身心瞬间变化、敏锐的觉知力。这一觉知力,就是内观的能力,就是观。
此时,一个禅修者就能进行止观双修了。他就能,也才能,开始觉知自己内心贪嗔痴的不断交替变化,并逐一识别它们,然后再继续观、继续觉知的作用下,就能把这些贪嗔痴慢慢地去除,这就是去除贪嗔痴。这其实就是通过观,实现内心自在的方法和过程。
观,是对自己接触外界不同的人、事、物目标时,内心当下生起的各种反应、情绪的即刻觉知能力。只有在观的能力的作用下,才能即刻判断出自己内心,对当下接触的人、物、事所生起的是认同、喜悦、接受,还是反感、厌恶、抵触,这也就是佛法上所说的是贪还是嗔。借由这样的觉知,才能去除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才能让自己内心比以前有所平静。不断这样觉知,内心就会越来越舒服,越来越自在。
自在,就是平静,指身心处于完全平衡状态,既没喜也没忧,既没贪也没嗔,既没回忆也没期盼的无任何牵挂,无任何念头的宁静状态。这种自在是在禅修过程中慢慢出现的,是指内心不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与平常人认为的舒服自在不是一回事。
在这种平衡状态下,无论外界多么嘈杂、多么恐怖、多么邪恶、多么令人激动、多么令人贪婪,等等,都不会干扰到禅修者的内心,禅修者也不会对外景生起丝毫的欲念,真正的进入到如如不动的境界。
这样的禅修者能与常人一起处在任何环境里,比常人更清楚地觉知到环境里的所有状况和变化,能比常人更快速更准确应对一切变化,但内心不会受环境的任何影响,始终保持在平静平衡状态。
达到这个境界的禅修者的内心,不是常人误以为的死水一潭,而是非常鲜活平静的,这才是禅修者内心的自在。
菩萨:在这句话里,是指这部经文中菩提萨埵的简称。从禅修角度来说,菩萨,其实就是指大乘佛教里所有的禅修者。菩萨十地,就是指汉传佛教禅修者的十个修行阶段。
观自在菩萨,从禅修角度,就不能再把它理解为观音菩萨。这样,对我们接下来理解整部经文非常有益,同时我们将学到一系列实证空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