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歸系列净行品之十六波罗蜜之持戒般若密

2022/10/8 来源:不详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之六波罗蜜及四无量心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云何得圆满”,即如何达到圆满以下六度波罗蜜以及四无量心的境界。

第二尸波罗蜜

即持戒波罗蜜,也就是持戒的圆满境界。前面所谈的布施波罗蜜,若仅停留在财施,则只是幻境的布施,无法让人出离三界。真正的布施是藉财施而进一步舍我执、舍生死,以达到终极目标——出离三界。

  在此谈到的持戒也是一样,仅持戒条并无法使人了生脱死。戒包含了戒与律。戒是用来规范心性,是用来规范行为,而不是用来束缚身心的。所以说是藉戒律的规范来助人学解脱,所谓的“别别解脱戒”,即指戒律乃为特别的解脱法。

  为什么戒律是特别的解脱法呢?我们必须对戒律有清楚的认识,了解到戒律是用来约束我们放逸的心性,不是在事相上、戒相打转,死守戒条的枝末细节!真正研学戒律,要以大乘教理为基础,这就是对戒体要明了,律制也讲:“摄心为戒”,持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摄心,使心更清净、更明了,更觉悟,更广大,更平等,更慈悲,更庄严。古今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若要刻板的死守经文中的戒条,而无法了解其真正的涵义,则守戒只有徒增痛苦,遑论解脱了。所以如果能够善巧方便的运用,戒必可成为我们行为与动机的依据标准,达到圆满的戒波罗蜜。

念佛净土法门,“真能念佛,不起贪嗔痴疑,即大持戒。”即持戒圆满。我们在念佛的时候,真正佛号入心,伏住继而消除我们的五毒,或六根本烦恼,加个不正知。那就是彻底持戒,这里藕祖用“大持戒”,一往生,回归真心本性,达三不退转,直至圆满成佛,当然就是持戒圆满。

第三羼提波罗蜜

即忍辱波罗蜜,也是圆满的忍辱境界。外来的逆境,别人看来是逆境,既然是逆境,为了要逆来顺受,内心必然受到逼迫,如此当然就必须“忍”。而修行者则不将此视为逆境,既非逆境,则内心舒坦,没有任何压力逼迫,当然也就无所谓“忍”的存在了!

  所以真正的忍波罗蜜,其实已经不需忍,而是用正确的心境将现前的环境转换,非常自然舒坦的接纳,这样才是真正达到“忍”的圆满境界。否则只是假忍、暂忍而已,一旦崩溃爆发,则不可收拾。例如,当别人骂你时,若你勉强挤出笑容,表面上嘴巴说没关系,内心却没有将恨转化掉,只是暂时积压在心里,表示修养好,等到回家之后,气不住了,就藉摔杯盘、骂小孩泄恨。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修养,并不是真正的修行,也不是真正的忍波罗蜜。

  真正的修行者,内心是相当坦然的,每一个情境现前都能当下转化掉,毫不积压、逼迫,这样才是真功夫。比方说,别人骂你时,你能回过头来,笑着称赞对方讲得很好,并能请他坐下来谈,接着将话题嵌入佛法,这才是真“忍”。听起来似乎很难,但修行人为什么能做到呢?这乃是因为修行人不执着,故能突破忍的局限框框,这样子,他的忍受度当然比没有修行的人大得多。况且只要认清我们生活在这娑婆世界,本来就是五浊恶世,所有违逆,都可视为理所当然,既然我生长在此环境,都曾与人彼此互相违逆,这样想就是逆来也能坦然面对,将逆转成不逆(如前所举例子),当然也就无需忍了。所以忍波罗蜜,是心性坦然地面对情境;而不是逼迫心性,对情境做压抑式的勉强接受。

念佛法门如何做到呢?“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祖师反复讲“真能念佛”,如何是真念佛,做到不计较“是非人我”,也就是一个真念佛之人,就没有是非人我,一切都是圆满圆融的。正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作为一个修行人,天天看到别人过失,那就不是真修行人,也就不是一个真念佛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2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