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么
2025/7/2 来源:不详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s://www.cqcb.com/dyh/live/dyh703/2018-09-02/1061520.html
《心经》也叫《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门经书中的无上修行宝典。在修行中,许多人反复地诵读,反复地参悟,在不同的时候,对其中的每一句话,都会有不同的见解。
由于《心经》内容短小,其中许多的语句在大众中流行也很广。其中有这样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就觉得这句是说:看到了就是没看到,没看到就是看到了。其实,这与这句话的内涵大相径庭。那么,《心经》中的这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世人都有各种的执著,每天在执著中,思想难以清净,给自己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心经》其实就是一部破除人的各种烦恼的经书。其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直指这些烦恼,能够让人破除这些烦恼。但是,必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才能做到真正破除烦恼。
我们看事物,都会存在一个辨识功能。不管是用眼睛看,还是用思想量度,他都有一个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我们的心。为什么说《心经》能破除人的各种烦恼呢?其实,《心经》中的句子,能够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当对事物的看法转变过来了,心中的烦恼也就清除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事物在我们的心里,有一个具体的相,这些相,都是由我们的心所辨识的。所谓的色即是空,就是外界的所有相,其实都是一种假相。因为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空即是色,就是看外在的这些相,不要被它的变化所迷惑,要看到它的真实面目。
就好比一个人喜欢吃鱼,你问他鱼好不好吃,他会说鱼好吃。但是你对鱼一点感觉都没有。这个时候,你就会发觉,他的“鱼好吃”其实是一种假相。因为他觉得“鱼好吃”,只不过是一种心理欲求,它是看不见的,是不存在的。当他发现有其他“更好吃”的东西,他就会觉得鱼不好吃了。
所以,他的这种感觉,我们称之为相。当他执著于鱼的时候,就是著相。要想不著相,就不要对鱼生起执著心。
佛教中有一句话:“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认识事物,看那些事物,都是源自于我们的心。所谓的烦恼,只不过是我们对事物的追求,有了各种落差造成的。要想平衡这种落差,就要想办法认识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要去掉心里对事物的执著,最后才能发觉,所有的烦恼,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告诉我们,当我们清除了心中的烦恼,认识到了事物的真相后,还要回到生活中来。当我们吃鱼的时候,不要管它好不好吃,要知道我当下就在吃鱼。也就是说,当我们明白了心中觉得鱼好吃是心里的一种欲求,然后放下了这种欲求时,还要回到现实中来。
佛教有句话叫做:“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在初期境界的时候,我们吃鱼,觉得吃的是鱼,觉得鱼好吃。
当我们境界提高了以后,就会发现,我们吃的不是鱼,而是为了满足我们觉得“鱼好吃”的那种心理欲求。那么,到这个时候,就是一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当我们的境界再次提高了以后,就会发现,我们吃的还是鱼,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觉得“鱼好吃”的那种心理欲求了。这个时候,我们又回到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状态了。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运用《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破除人的烦恼的过程。当我们想吃鱼,其实是一种烦恼。因为当我们想吃,有时候能吃到,有时候又不能吃到,这两种相对的状态,会让人在其中反复挣扎。只有从中清除掉人的那种觉得“鱼好吃”的那种心理欲求,也就是清除了人的烦恼。以后不管吃不吃鱼,心都能清净自在了。
《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要破除自己的烦恼,让自己的心,不被色与空的表相所带动,达到一种如如不动的境界。最后让自己的心做到“证而无证,无证而证”,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