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ABC说说波罗蜜LXXX

2024/12/12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www.bdfyy999.com/guanyuzhongke/lianxiwomen/m/

说说波罗蜜

天佑

波罗蜜,字面意义是“到彼岸”——“渡”。

《大乘义章》卷十二说:“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名度,亦名到彼岸。所言度者,如《地持》说,度有三种。一者、时度。此之六度行依从种性上度三僧祇方始成满。故彼《优婆塞经》说言,前二僧祇所行檀等非波罗蜜,第三僧祇所修行者是波罗蜜;彼亦就其时度为言。

“二者、果度。此六能得大菩提果。三者、自性清净度。修此六种能舍有相到法实性。具斯三义,故名为度。‘到彼岸’者,波罗者岸,蜜者是到。释有两义。第一、能舍生死此岸到于究竟涅槃彼岸;与前度中果度相似。第二、能舍生死涅槃有相此岸到于平等无相彼岸;与前度中自性清净度其义相似。具斯两义,名到彼岸。”

“波罗蜜”一词本来是一个生活用语;如《大智度论》卷十二说:“于事成办,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

因为具足意象,得到宗教的青睐。佛教认为:生死无尽是苦,清净出离是乐;生死涅槃是局限,不落两边才究竟;于是,用“波罗蜜”一词,喻称离苦得乐——自生死迷界局限之此岸,至解脱清净广大之彼岸。

据到彼岸、度、终了、圆满、最上、终极等释义,表佛所说法终极圆满、最上无等,乃导致菩提涅槃的唯一方法,故称“波罗蜜”。诸佛如来修习圆满是已到彼岸;入道行者正修菩提是中流——当到彼岸;因地众生积集资粮称“发足此岸”。如《大般涅槃经·梵行品》说:“顺流者谓凡夫人,逆流者从须陀洹乃至缘觉,正住者谓菩萨等,到彼岸者所谓如来应正遍知。”

到彼岸是目的,需要方法和途径。佛教基于深教三学,广泛汲取各种胜行,形成六波罗蜜乃至十波罗蜜之固定教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若那(智)。(巴利语系佛教中,亦有十波罗蜜之说: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出离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真谛波罗蜜、决意波罗蜜、慈波罗蜜、舍波罗蜜;两者相较相差不多,判断这一教法出现在早期——经典固化乃至书写确定的西元元年之前。)

这十种行,自发心起就开始实践,直到悟入实相,到正修位——十地,才称“胜行”——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十种真如,可得转依。前后虽然科目一样,但是境界、意义、功德完全不同。相应根本般若,才称为波罗蜜;否则,终是资粮加行而已。

《显扬圣教论》卷三介绍说:“波罗蜜多者,谓十波罗蜜多;广说如经。一、施波罗蜜多。谓依菩提心悲为导首,十种法行助善修治、七种通达为坚固根,或因资财、或因正法、或因无畏。五种功德大我所摄性,一无著故舍、二不观故舍、三无失故舍、四无分别故舍、五回向故舍。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以资生具摄诸有情,及由亲近多修习故,令彼资粮圆满当成无上正遍知果。如施波罗蜜多,如是戒乃至慧应知。此中差别者。

“第二、戒波罗蜜多,谓或因息离不善、或因摄受善法、或因利益有情律仪戒所摄身语意业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不恚不恼摄诸有情。

“第三、忍波罗蜜多,谓或因忍受他不饶益不恚性、或因安受诸苦不乱性、或因审察诸法正慧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忍受一切不饶益事及损害事摄诸有情。

“第四、勤波罗蜜多,谓或因被发心铠、或因方便加行、或因利益有情相续纯熟心勇猛性,为欲引生一切善根,由此行故,而诸菩萨虽未伏惑而能一向专修诸善。

“第五、静虑波罗蜜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心住一缘性,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伏诸烦恼令住不现行法。

“第六、慧波罗蜜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简择诸法性,由此行故,而诸菩萨永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种子。

“第七、善巧方便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以此方便,或由随顺、或由违逆、或由不同意乐、或由作恩报恩、或由威逼、或由清净,以三种利益摄诸有情,于种种善处令受令调令安住令成立。

“第八、愿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中随有其一为性,懈怠烦恼多故,遂发正愿而修诸善——令我未来获得自性勇猛正勤烦恼微薄;由此因故,于余生中如所发求咸果其愿,于修善法得强盛力。

“第九、力波罗蜜多,谓诸菩萨由于所修善法得强盛力,依此力故速疾发起静虑波罗蜜多。

“第十、智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静虑波罗蜜多所摄法则智所引世间慧;依此慧故,而诸菩萨速能发起出世无分别不住流转寂灭道所摄慧波罗蜜多。

“如是十波罗蜜多,于一切地中皆具修习;若增上者,施波罗蜜多唯在初地,如其次第乃至智波罗蜜多在第十地应知。”

施有三种:财施、无畏施、法施。戒有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进有三种: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静虑有三种: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般若有三种: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方便善巧有二种: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愿有二种:求菩提愿、利乐他愿。力有二种:思择力、修习力。智有二种: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具可参考《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解说甚详。)

其中,般若波罗密是最为关键的一个:般若即超越分别的根本智,代表佛教最极圆满之智;只有具足般若,其余行法才称波罗蜜。如《大智度论》卷八说:“是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名波罗蜜。如檀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没在世界有尽法中,或得阿罗汉、辟支佛道般涅槃;若得般若波罗蜜共合,是名波罗蜜,能至佛道。”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84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