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代表什么竟然
2023/6/24 来源:不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此经书称之为“心经”,是佛教在我国流行最广泛的经书之一。上面那句经文,是观世音菩萨在感悟宇宙人生之后,教育舍利弗说的话。但是很多人对此经文理解的比较肤浅,俗气,大都认为佛教在劝诫人不要贪图女色。这实在是个错误的理解,其实里面的“色”并不指的美色。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句经文的真正内涵。
这句经文出自《般若波罗密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在理解“色”与“空”什么意思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两个名词:“相”与“性”。按照佛教来讲,所有的事物可分为“相”与“性”。
“相”就是外表表现出来的,或称之为“表相”“现象”;“性”则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就如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所讲的“实体”。佛教里面讲,事物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在不断变化,事物也在不断变化,瞬息过后,一些表相看似相同的事物,但实际上,它内在本质与刚才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性”或“本质”能代表这个事物,或说,这事物没有一个永恒的“实体”。在佛教讲,这就叫“无自性“,也叫“性空”。
那么,我们返回来看,心经开头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是什么意思?
文中的“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来自五蕴,都是五蕴和合的结果。其中的“色”不是指我们人世间的感情问题,色情、男女之间的暧昧等之类的。经文中的“色”是指一切物质,并涵盖的一切物质现象,或代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花花世界。色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物质存在的总称:即宇宙大自然的物质与生命体,大至星体,小至微尘,无不包含在内;狭义是指眼根所取之境,即人肉眼能识别的对象。其他四蕴则包含了一切众生的精神世界。这五蕴就是刚才我们所讲的“表相”或“相”。
色即是空
那么,“色即是空”或者称“五蕴即是空”意思就是:一切物质现象是因缘所生、空无自性的,但并不是说因缘和合时是“有”,因缘消散后是“空”,而是说因缘和合本身的规律是变化莫测的。“色即是空”这里的“空”并不是“是虚无,也不是不无所有”,而是“空无自性”之意,意思是,指万事万物没有一个独立存在恒常不变的本质或实体。这与佛常说的“无常”是一个意思,就像天空的云彩一样,变化无常。
色的世界,包括宇宙,看不见的分子或离子,也包括我们的身体,但这个身体会经历生、老病、死,最终会死掉,烂掉。这时候,一般人理解的“空”指的“虚无”,既然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虚无,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赶紧吃喝玩乐吧。其实不然。这里的“空”的意思是,事物可朽坏、不能永久存在,变化莫测的本性。
比如,当我们看到别人比自己有更多好的手机,你本来一颗知足的心被打破了,非也要买像比方一样的手机,甚至比对方更好的才行。可是当你得到手机之后,用了没有几个月,又出现了最新款,之前的手机不再对你有吸引力。所以,人的本性是空的,多变的,没有固定的本质性。
空即是色
色是五蕴之一,刚才说了,五蕴即是空,就是指一切现象皆是依赖众多条件而起的,五蕴只是作为诸条件互相联系的结构体,脱离了条件,五蕴就不复存在,五蕴的本身不存在自性的。正是由于五蕴本身空性的特质,五蕴才得以显示自己,形成形形色色的现象。
比如,当我们想吃一道美食,美食是从我们空的本性的念头中,或从人脑子的变化莫测的意念中显现出来,由空的物质产生物质;物质的制造,也都是从我们空的心性生出来的。比如一个苹果,一个电脑等。
明白了上面的解释,我们才真正懂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义。这句经文重点在于强调,要我们看清事物的善变性,不定性,坦然面对眼前的一切,对于一切事物,不要“住”尤其对自己的欲望。只有真正领悟上面那句经文,才能破除“我执”与“法执”,生活才能达到“度一切苦厄”的境界。
以上纯属的个人观点,如有出入,敬请指出。谢谢评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