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般若 > 般若种植 > > 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个世界会好吗

2023/6/8 来源:不详

傅北宸/文手中这本《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起码有两个难得。

它是美国艾恺(GuyS.Alitto)博士在年代初期对梁漱溟的访问纪——其实就是一个录音访谈的文字版。难得的是,这是原始版,几乎未经编辑裁剪,连续且无修饰,这种纯对话没有机锋性,属于童叟无欺的“现挂”,不装不改落子无悔,使每个读者都能有其身在侧的亲切;更难得的,受访者梁漱溟是中国儒释文化的集大成者,而访谈者却是一个外国人。与其他国外人士对国人的访谈不同的是,艾恺本人精通中文,对中国历史典故、古文及现代口语异常纯熟,全部对话流畅自然,全然没有一般访谈中浓烈的书面感。全书都是对话形式,场景逼真。双方都是高手,一个是对访谈对象的研究精深,一个是访谈对象本人,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我看到的这个版本是三联书店年8月的,之前东方(年)和外研社(年)都出版过此书,也都是用的这个书名。“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一个极具哲学况味的命题,这本书之所以卖得还不错,从一个不了解梁漱溟的普通买书人的角度,这个书名给人的第一感觉几乎就完全不能拒绝。书名的命名者就是艾恺本人,书名“这个世界会好吗”对应的英文是“HasManaFuture?”直译出来的意思是:人有未来吗?——无论中外人等,这种问题都是在人性层面的棒喝,人类是无法抵御这样的黑洞的,因为它击中人性。艾氏的书名能如此切中肯綮,说明他了然这种人类共情,同时也说明他具备打通中西的学术功力。

这个名字是一句话,一个问句,同时也是一段公案。

此语并非艾恺也并非梁漱溟所创,而是梁漱溟父亲的遗言。梁氏的父亲梁巨川是晚清遗老,在民国七年十一月初十投净业湖自尽,彼时刚过大雪节气两天,离他68岁生日还有三天。在自尽前三天的那个清晨,他问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身为北大哲学讲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这句天问是梁巨川留给儿子的最后的话。在遗书中,梁巨川说“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尽管他这份表明无疑昭示他就是爱这个世界,后人还是以为他是爱清朝,他的死是殉清,甚至清末帝溥仪也这么认为,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不无揶揄地说“著名的绰号梁疯子的梁巨川,不惜投到北京积水潭的水坑里,用一条性命和泡过水的‘遗折’,换了一个‘贞端’的谥法。”

大清固然不值得殉,但时令在彼也毕竟是个参照,梁巨川殉的乃是他自己的“道”,这是对自己心中的世界终极真理的执着。在他的殡仪上,有一副不知具名的挽联说“忠于清所以忠于世,惜吾道不敢惜吾身”,用中国古典文学形式对中国古典士大夫的这句“这个世界会好吗?”做出了终极诠释。

这样看来,这句天问的书名,链接了梁氏父子所处的两个朝代,既隐喻了梁漱溟事业的其来有自,又隐喻了子承父业——都对这方红尘世界有着莲花般若般的慈悲,非深知深会者所不能道。一个外国人,何以对中国对梁漱溟有着如此深的了然神会呢?艾恺自己说:“我只能总结,身处天涯海角的我们能有幸见面,实在是命运的安排。”

艾恺博士是意大利人,后来辗转到美国定居生活,现在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科学部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副教授。他在芝大是有终身教职的,穷其一生所研究的就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他的芝大个人简介中,探究的具体领域甚至大都和梁漱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村、县和地区层面的地方史(山东邹平县、河南西南部的皖西地区)——而这些地方都是梁氏主要的工作和活动地域;家族史(桂林的梁氏家族)——桂林梁氏就是梁漱溟的郡望……艾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