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还是多心经只是成佛路上的一场
2023/6/8 来源:不详文/佛慧法师
《西游记》有一名篇,讲唐僧西行路上,遇到了一个山野和尚,名唤乌巢禅师。
唐僧礼多,便合十问讯,又随口了一句:“西天大雷音寺怎么走?”
这山野和尚回答说:“远哩。”
这句“远哩”,说的不仅是路远,更是说一路上妖魔甚多。那时年轻,没有读懂,现在想来,乌巢禅师说的妖魔,不是白骨、六耳等精怪,而是唐僧那未曾开化的心。
为了稳定唐僧的心,乌巢禅师传了一部《多心经》给了唐僧。这部《多心经》其实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是整部小说中唯一出现的佛教经典。
浙江版《西游记》又讲这一段书中没有的新的编排。
那乌巢禅师再传授完经文之后,又告诉唐僧说:“魔障消灭,即见灵山,这《心经》也自然就读懂了。”
那时唐僧身边的孙悟空很是不耐烦,说:“乌巢禅师是个骗子,一会儿《心经》,一会儿又是《多心经》,漏洞百出。”乌巢禅师也不作什么辩解,踏云而去。
其实乌巢禅师没什么错,彼时唐僧刚刚收服八戒,悟空也是顽劣不堪,甚至不知前方还有个沙和尚等着皈依呢。
将西行四人的性格比作修行人,唐僧是每个人内心最光明的“白月光”,可惜这片“白月光”虽有修佛渡世之心,却不清楚人生的烦恼几多,纵然看得到悟空之嗔,也懂得八戒之贪,但还不知贪嗔的根源是那沙僧之“痴”。
所以忐忐忑忑的唐僧总还算是一个不开化的凡夫,这部经典在此时的唐僧手中,是个自保的工具,而不是凝心的法宝。称作《多心经》是不为过的。
直到唐僧四人前行,到了佛陀曾讲经的给孤独园,唐僧方才在和悟空的对话中,慢慢悟得“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到了这个时候,也是唐僧等人历经百劫,已经一心向西的时候,《多心经》才变成了《心经》,由“眼耳鼻舌身意”变成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小说的这段描写对主线故事毫无影响,但费其心力的描述,大概就是为了完成为人的一个修行过程吧。
我们在修行一途,从来不是简单地“一心念佛”,而是怀着自己的想法,一边追求着绝对成圣的超然,一边还享受着世间随时会崩坏的乐受。
谁不曾遇到过弃之不舍的“女儿国国王”?谁不曾做过偏执一念的“金池长老”?谁又不曾自以为成佛作祖的“黄梅老祖”?只是路过、看过、念过,舍掉那纠缠一世的“多心”,才能成就那颗谦卑、安然的“心”吧。
小说中,其实是有一个暗示的,师徒四人路过比丘国的时候孙悟空变作假唐僧,还剖开自己的肚皮滚出了一堆心来。那个白鹿精辱骂他是个“多心的和尚”。
除了小说的剧情需要,我们不妨可以看作,唐僧早年的胆怯、幼稚、恐惧也在种种磨难后,随着黑心、贪心、嗔恨心的吐出而消失殆尽,仅留“真心”一颗。从此以后就没有了“多心”只有西行的“一心”了。这部乌巢禅师所传授的经书也就变成了《心经》。
可见,唐僧取经的过程正是寻找心的过程。真经是用心路的成长,而非文字的表意。同样,真经是用心来读的,而不仅仅是用嘴来念的。
正如唐僧到了灵鹫山后,如来给唐僧的,第一次是无字经书,第二次才是有字的,想来无字的,方是心路历程的真经,那有字的,只是救助众生的方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