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笑非玄机,修学靠实悟,说法需应机

2023/4/25 来源:不详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小编有一位跑业务的朋友,对佛法并不深入了解,只是偶尔会问一些对治心情的方法和佛学理论,小编也只是针对问题做一些头痛医头的解答,朋友还颇觉受益。昨天因要接待一位外地来疆、据说已有十多年佛学修龄的客户,便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前来,陪同客户一起吃顿饭。席间这位客户师兄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谈了自已的看法,小编听到的多是一些经句名相,并没有太多新颖独特、显性说理的观点。朋友自然是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只是见我因客户表现出的对经文上的熟悉与多闻而随喜赞叹的频频点头,才表现出一种少有的恭敬。

安排客户住下后,朋友有点兴奋的问了我第一个问题;你觉得我的这个客户怎样?我见你在饭席上老点头,是不是说他就是你们常说的大悟见性之人?我只是哈哈一笑并没有回答。朋友误以为我的发笑出于嘲讽客户,便跟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平时给我讲的佛法多是大白话,我能听懂故未觉有太深奥,而今天客户说的话却高深莫测,我完全听不懂,你们俩到底谁的水平高呀?我听完后依旧哈哈一笑没有作答。朋友显然有些不高兴了,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你到底是因为谦卑而不肯说自己高、还是因怕我以后会低看你而不谈自己低呢?我听完后又禁不住哈哈一笑起来。朋友这下真急了,大声嚷道:我发三问你却以三笑默答,到底什么意思呀?

其实小编以三笑默答朋友三问,既无嘲讽客户和朋友之意、更不是在故弄玄虚,只是面对自身功力尚浅、朋友又无佛学基础的状况,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善巧方便的法门,能一下让朋友明白学佛与见性、修行之渐顿以及学佛目的的正知见等,才只笑不答的。最后我问朋友:你心中是不是持有这样的三个观念?1、认定能诵持、引用经句的人就是见性之人的观念:2、听不懂的才是法、而见性是有高低判别标准的观点:3、修学佛道是可以显示高明、受人高看的观点。从朋友愕然又默不作声的表现中我已知晓的答案。

小编的一笑可以算是自嘲:我有什么资格评判他人是否见性?修学佛法当然是为成就佛道,见性对于佛果位来说仍属因次第位,但就学法者来说却是一个果地位。因此,未亲证实悟见性位的人怎么敢说他人是否见性呢?同时,众生皆俱佛法,任何人有因缘都可学修佛法,但见性却要看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是否俱足。也就是说纵然你学佛很久,读诵、受持过多部教义经典,若不能亲见宇宙本源之真如自性,都不能说已见性。理有顿悟、事需渐修,因此见不见性不是以修龄长短、诵经多少为依据,而是在信解佛义的基础上、于行证中彻悟妄识本空、真心本有而明心见性的。

小编的二笑应该是苦笑:苦于不知该如何能让朋友明白,善修法者是擅于通过一法门深处而入究竟通达、圆融无碍的不生灭自性般若,却未必是善说法者;而善说法者一定通达真俗二谛,擅于随顺众生根器,以智慧善巧的方便法门应机说法。而方便就是要用简单易懂、便于纳受的方法引导他人悟入甚深法理中,这是一种更深的智慧体现。而世人却多认为那些艰涩难懂、不为常人所知的法才是要法、深法、密法。同时,见性是一种自内证的功夫,是自己内心放下执着而得自在心性的流露,虽有究竟不究竟之说,却不似世人所说的可从外相显现出大小的”聪明”。究竟处同一真如,凡圣无二,所见之性也无二无别。

小编的三笑当属无奈之笑:所谓善说法者需遇善谛听者,善说法者善巧应机,善谛听者心与法相应故。小编既不是善说法者,朋友亦不属善谛听者,若说自已不会说法,以前说给朋友听的纯属妄论,恐怕朋友以后不会对佛法产生希求;若说朋友根器不够不善听,又有失慈悲且带慢心。而学佛真正的目的,则是通过修学显见自性清净智慧,以达解脱自在的彼岸,并发大菩萨心,自度度他,行菩萨道而趣佛境。要达目的,必先断我执、法执、空执,见万法不生、又能随缘显现的平等一如之本源。而本源绝待,无来去高下等对境,又何来高明与高看?世间无”我”,自也不应为名誉、地位、面子等虚幻相劳心费力,通过学佛得到的知识去炫耀、卖弄,以期世人另眼相看。

修学佛法在于真修实悟,莫以空谈将学佛变成佛学;莫以求功德心将法布施变成法妄谈;莫以己之不悟、猜测之义施于众生,将度人之舟演绎成断慧命之斧。不会的我们可以勤学精修,相上分别取着、得失计较,百千万劫难成正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