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妙音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出土的迦陵频伽
2023/4/20 来源:不详点滴状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497420.html
探讨和分享文物古迹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普及、弘扬内蒙古历史文化。
这是一块建筑构件,名为“迦陵频伽砖雕”,出土于武川县东土城一带,现收藏于呼和浩特博物馆。当时共出土了三块,可惜的是,有两块流失了。
“砖雕呈矮角长方形,长35厘米,宽26厘米,厚4厘米。泥质红胎,胎质坚硬。环边不均匀地分布着6个用于加固的钉眼(应该是用于固定在建筑上的钉眼,“草原神山”注),施低温铅釉呈绿色,表面泛白光,背面不施釉。砖面为鸟身人面,鸟足利爪分叉,面部不施釉,黑漆点眼,双手合十,姿态优雅,神情安详。”(1)
一、妙音之鸟迦陵频伽
砖雕是古建筑装饰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主要用来装饰寺、庙、道、观、塔、宫殿、民居和墓室等。
迦陵频伽,是梵文kalavinka的音译,藏语名Kala-vin-ka,在汉文佛教经典中或译为歌罗频伽、羯罗频迦、迦陵毗,意为好声鸟、美音鸟、妙音鸟。在古印度佛教传说中,迦陵频伽是一种生长在喜马拉雅雪山中的神鸟,印度高僧,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年)来到中国的瞿昙般若流支翻译的《正法念处经》中记载:“山谷旷野,多有迦陵频伽,出妙声音,若天若人”。唐代静法寺高僧惠苑所撰的《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译》(《慧苑音义》)中说:“迦陵频伽,此云美音鸟,或云妙音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
迦陵频伽在佛教经典中,一般在两种场合出现:一是弥勒佛或释迦牟尼佛对诸菩萨或众生说法的时候,迦陵频伽等“诸众鸟”出“妙音和雅”,“音声美妙身体殊常,闻之者侧耳倾心”;另一场合,迦陵频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场景,绝大部分是西方极乐净土,其具有“佛音”的象征意义,闻之“和雅音”者便能及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2)
迦陵频伽在佛教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佛的“胜相”之一,常被比喻为佛说法的声音动听和佛国的美妙。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加入了很多我国本土文化的元素,迦陵频伽也逐渐从神鸟的形象转变为人头鸟身了。从这块迦陵频伽砖雕可以看出,迦陵频伽双手合十,宝相庄严,猛一看是一个菩萨的形象。
唐代中期以后,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文化也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各方面,迦陵频伽逐渐广泛被当作装饰物运用于建筑中。迦陵频伽作为建筑构件,表明了了当时人们推崇佛教,继承发展佛教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建筑的庄严和美感。
二、迦陵频伽砖雕与武川县有关的历史文化
武川县历史悠久,自北魏建镇开始,有文字记述的历史有多年。
武川县东土城一带出土的迦陵频伽砖雕,文物考古部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年代。结合东土城一带众多的元代古城遗址和出土文物,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笔者认为这块砖雕属于元代遗物。
在武川县原东土城乡境内,分布着众多的元代古城和村落遗址,包括东土城古城、北土城古城两座元代古城遗址,还有得令不浪、东达乌素、黑脑包、乌兰窑子梁前、乌兰伊力更等元代村落遗址。
除了迦陵频伽砖雕外,东土城一带出土的重要文物有五家村出土的监国公主铜印、龙凤纹四系瓷罐(均由内蒙古博物院藏),东土城古城出土的都府瓶等。
监国公主铜印监国公主铜印龙凤纹四系瓷罐
从以上遗址和出土文物和相关文献资料来看,东土城一带在元代是属于阴山汪古部,是一个繁荣的城镇、乡村聚落。
蒙元时期,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在汪古部的首府赵王城(今达茂联合旗敖伦苏木古城),不仅有景教(基督教聂思托里派)教堂,还有佛教寺院、天主教堂和喇嘛庙宇。元代中后期,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喇嘛教)成为了主流信仰。东土城出土的迦陵频伽砖雕,可能是在当时这一带繁荣的城镇、乡村聚落中,一座金碧辉煌的寺院或其它建筑的构件。
元朝末年,战乱不休,一度占据大青山南北的汪古部也从此销声匿迹,包括赵王城、东土城城镇聚落也逐渐荒芜,变成了荒滩、草原和农田,难以追寻踪迹了。
历史上,我们后山一带也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文明,也曾钟罄悠扬,妙音入耳。
引用文献
1、呼和浩特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