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熟悉的一首诗,作者却是个谜下
2023/4/13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http://nb.ifeng.com/a/20180503/6548169_0.shtml
上文说到偈颂诗,这是一种在解读佛经时一些高僧的总结性、概括性的哲理诗,但又不一定纯粹说理,也不一定直接把佛经的要义说出来,而是要借助一些外在色相来说明。这就体现出诗歌的特点了。
(注:偈陀,巴利文gatha,或译为偈颂,是佛教经典的一种文体形式,即完全用韵文来记录佛的言说。这种诗体散见于经、律、论三藏之中,尤以经藏小部中此种文体的经典最多,约占全部15部经的三分之二。《法句经》是其中的代表。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许多高僧在解读佛经的过程中,会写一些很有中国特色的偈颂诗。)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这首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诗情画意这首诗的前面有一段文字,弄懂这段文字,就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虽行清净行,若见垢净二相,当情并是垢也,即非清净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实相也。世尊(至)实相,山河大地甚处得来?颂曰:
我不是很懂佛学,大致说明一下意思吧:世尊,指如来佛祖,实相,就是是非相,佛看来是一切无相之相,这个实不是我们能够明白的那种实。如果看什么都那么分明,垢就是垢,净就是净,那么就不会有清净之心了。通俗一点说,这几句是说要明心见性,才能有清净之心。外界的任何干扰都不会把心性改变,修行到这个程度,才可以明白什么是如来(即世尊)实相。
这要是给一般人研读这一段经文,基本上看不懂,于是,川禅师写下一颂,就是上面的那首诗,引导学习者来理解经文。
下面是我对全诗的翻译:
远望山都有外在的形态色相,
走近溪边倾听水声却似无声。
春天过去百花依然开在脑海,
鸟会被人惊吓心性却不会惊。
人间处处都显露着自性妙明。
万物的本性都一样原本平等。
可是为什么怎样说您都不懂?
只是因为您看什么都太分明。
诗情画意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道川禅师。
说起这位禅师,还真应该当作一个励志人物来学习呢。川禅师出家前姓狄,行三,人称狄三,在县衙里当差,就算是公安干警吧,但他喜欢参禅,听说东斋谦禅师在附近寺庙里讲法,就经常去听,以至于把县太爷交待的事情给忘了,于是挨了一顿打,此后顿悟,与其在这儿受气,不如出家,于是就跟着谦禅师作了佛家弟子。
谦禅师把他的名字改为道川,并且教诲他说:“汝旧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竖起脊梁,了办个事(这个事,即宗门见性解脱之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则依旧狄三也。”
此后,他一心向佛,勤勉修行,受了具足戒(就是说佛家戒律都能够模范遵守),游方天下。后来回到东斋时,已经是著名的得道高僧了。就是这时候,他写了著名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颂》,即《川老金刚经注》,至今仍然流传于世。
后来,他一直在冶父山弘法,因此,称他为冶父道川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