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物舍利子到底是啥为何仅火化的高僧才

2023/4/13 来源:不详

舍利是人们经常听到的佛教用语,它是梵语arīra的音译,在印度就是“人死后的骸骨”的意思,僧人死后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都叫做“舍利”。而“舍利子”在很多种说法里,是得道高僧火化后产生的结晶体,他们因生前戒定慧的功德,形成颗粒状甚至五彩斑斓的微粒。

甚至在慈恩寺、九华山等地,还有坐化的高僧留下的“肉身舍利”,即尸身不腐现象。这种现象在《佛教圣徒传》中所有记载,据说唐朝就已经出现过得道高僧的肉身舍利,死去年依然宛然如生。

这些神奇的现象与佛教关联上,立刻就会使人往神异的方面去想象。然而“舍利子”真的存在吗?它又有什么样的科学依据呢?

其实在佛教中,舍利子只是一种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存在。舍利在印度一直都指的是死者的骨头一类物品,据记载,释迦牟尼在火化后,留下的舍利就是头顶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等等,不存在什么“五彩斑斓”“晶莹剔透”的珠玉玛瑙般的晶体。

关于舍利子的误传,这只是其中之一,还有“舍利子比金刚石还要坚硬”、“舍利子遇到有缘人会生小舍利”等等,基本都是一些造假的谣言。那么世界上有真的舍利子吗?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并不漂亮,也没有各种颜色,它更像是骨头烧化后的小微粒,与普通人的骨灰确实会有一些差别。

高温下骸骨一般会烧成灰烬,至于为什么会留下这些烧不化的舍利子,用科学方法来解释,则会有很多种猜测。有人认为是饮食习惯导致的,僧人常年茹素,摄入大量纤维素和矿物质,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等,就会以结晶的方式形成舍利子。

还有一种猜测是人体骨骼会有“重结晶”现象,特别是一些细小骨骼,很容易经历重结晶现象而产生结晶外观的“舍利”。至于“舍利就是结石”一说,并未得到太多认可,因为结石患者的骨灰中从未出现过舍利子,而这些高僧也大多都是身体康健、自然去世的老人。

而那些曾出现过的五彩斑斓、如珠似玉的舍利子,很大可能与高僧本人没有关系,而是他焚烧时带进去的随身物品形成的。比如一些佛珠、玉石之类,以及信徒的供奉物品,这些宝石经过火化炉的高温灼烧,就与骨灰混在一处,形成了“舍利子”。

总的来说,舍利子确实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一种佛教理念,又融合了佛教金刚不坏的概念,反映的是宗教信仰和圣物崇拜之间的现象。而现在市面上有些黑心商家,凭借“舍利子”的噱头欺骗大众,造出各种五颜六色的假舍利子来贩卖,无疑是一种对佛教的亵渎。

玄奘法师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有云: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佛法自在人心中,而非执着于外物,舍利本是为缅怀高僧而存留的纪念,它之所以珍贵无比,不是因为它的外表和价值,而是因为可寄托对佛陀的怀念,也可以激励真佛弟子们努力修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