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虽短,隐藏的智慧却非常高深
2023/4/9 来源:不详心经只有字,是我们日常能读到的最短的经文。接触佛教、佛法的许多人都能倒背如流,对其所含智慧也略知一二。
整部《心经》有以下几层意思:1、实证空性的方法;2、证得空性的标志;3、证得空性的好处;4、对禅修者的鼓励;5、实证空性即能成佛;6、空性能去除一切烦恼痛苦。
心经是佛法般若智慧的总结,是精华部分。般若智慧是中道、中观或叫空的智慧,是能让人从一切事物里解脱出来的智慧。这一智慧仅从文字上解释,让人似乎能明白,又觉得不能明白。真实的情况是只有禅修者能明白,必须是有观的能力的禅修者才能真正明白,也就是只有通过实际体验才能掌握,不能通过语言和文字传达,这也是佛法“不立文字”的本意。
心经中的第一个字就是观:“观自在菩萨”。观,是在止的能力上才能有的、对当下通过自己眼耳鼻色身,接触到外界目标所作出反应的即刻觉知能力。止,就是时常说的入定。因此,要真正读懂心经,真正明白心经在讲什么,要先禅修出这种观的能力。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当下接触的不同目标物;空,不是指这些目标物不存在,是指这些目标物都是空性的;受想行识,是指目标物引起自己的心理活动;亦复如是,是指自己附着在这些目标物上的所有概念、价值、情感等等也都是空性的。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法,指自己脑子里想到一切,“眼耳鼻舌身意”对应“色声香味触法”,意识里面想到的一切统统都是法。对于想到的一切,只有在空性的状态下,才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就是不会带给自己任何干扰,不会带给自己任何烦恼、痛苦。这样,就能从自己想到的人、事、物里面解脱出来。
关系不合的夫妻,每当想到对方,就会生起怨恨。怨恨就是在想到爱人这个法上的增加出来的,是多余的,把爱人这个法的空性给灭掉了。父母常常会想到自己的儿女,这是正常的法,但内心同时出现的担心、忧虑是额外滋生出来的,是不空。无论打工者还是老板,想到工作上的事,是正常的法,但同时生起的欲望、紧张、厌烦是不空,是多余的。这些多余的一切,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自己想法的正常反应,但对想从这些反应中解脱出来的禅修者,是必须去除的,这样才能实现空,领悟到空的智慧。不是不想,而是去除附着在想上的各种反应,也就是贪嗔痴,以实现想只是想,从而想得透彻,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
一碗面条,家乡人吃得津津有味,外乡人却难以下咽。不是面条也不是味道的问题,是各自受想行识的问题。要想让家乡人对这碗面条的贪着、外乡人对这碗面条的厌恶里解脱出来,就必须把各自对这碗面条的受想行识去除、空掉就才行。这就是空性智慧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