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能生慧将心安放静处,获得更大成功和幸福

2023/3/5 来源:不详

静能生慧,智者无忧

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常常为了名誉,钱财等身外之物奔波劳碌。都市的噪音及紧张的生活方式,令人焦虑不安,在患得患失之间,人很难得到沉静的安宁。我们达不到苏轼的淡泊,享受不到“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精神境界,反而会被浮躁所左右,影响了我们太多的正常思维和智慧。

有些时候放开胸怀,放慢脚步,闭上眼睛,静下心来,享受一下人生的本初,把心放到静处。你定会生出不同的智慧,从而更易登上人生的顶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修行,也具有科学的必然性。

心静了,自然会看清了

大学士苏轼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论道。一日,苏轼自觉修持有心得,撰诗一首,派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当然诗中的八风是指人生:嗔、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因其能侵扰人心情绪,故称之为风。

佛印禅师将诗阅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回去。苏轼以为禅师一定会大加赞赏自己修行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一看,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急急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见面后气呼呼的对佛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了?”苏轼把诗上批的“放屁”两个字拿给禅师看。禅师哈哈大笑说:“言说八风吹不动,为何一屁打过江?”苏轼羞惭不已,自觉修为定力不够。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

典故中的八风吹不动是一种心不随身动的修为境界。要做到八风吹不动就要把心静下来,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才能平静地看待世间得失。才能在喧嚣的浮躁中,从容面对自己的生活。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智慧的人常说“让我静一静”虽然大多属于安抚自己的情绪。但是无意间就是达到“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的修行境界。心不动念则不乱,谁能奈我何?人本慧质,外像不侵,智慧必生。心常在静处,更益成功。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首诗本是一首女尼的《悟道诗》,大概的意思就是:耗费了大把的时光去山中寻找久盼的春天,却始终不见它的踪迹。即使脚穿芒鞋走遍了笼罩山顶的白云仍未如意。归来后拿起梅花,放在指尖一嗅,香气扑鼻。不禁暗笑自己,原来春天早已在枝头上绽放,已经满是春意。只是自己不自知而已。

静,是喧嚣外的宁静

虽然写的是女尼证道的辛苦和悟道的心得。但是也恰恰说明,心里装满各种繁杂的思想,即使付出再多的辛苦,往往也是南辕北辙。不能身处安宁的境界中,没有一种清澈、空灵的放空心态,即使近在鼻端的花香,也不会闻到。本来很简单的智慧,也悟不到,皆因心里装了太多的是杂念。所以只能在压力和挫折中身心疲累。这虽是一种执着,但有时候未必不是一种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步履匆匆,以致忽略了路边美景。身在花丛。却嗅不到满园的芬芳。古人说“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禅门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切美好的东西,一切简单的道理为啥有人就不得而见呢?苏轼如此聪明通透之人,为何就没看透佛印的动机呢?

心静,是迷失后的领悟

原因很简单:动心动念了,钻进了牛角尖,入了执迷。心不能静,杂念太多,智慧自然分散,何谈发现?这也是科学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心摆在什么位置,人就会做出不同的判断继而对行为加以支配。心静则智,不能静心,就不能静思,自然会乱。

一路行走一路高歌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境界。一路行走一路愁却是大多数现代人生活的常态。生活的旅途中,人们往往会忽略美好而执着于痛苦,在不停歇的拼搏和追逐中,身心俱疲,但又无可奈何。面对挫折又都耿耿于怀,以至于无法把心腾出空间,来整理思绪。忙碌和烦乱交替而来,把本该具有的心智和明慧侵扰得斑斑驳驳。

我们经常说的恬淡自安,闲雅自适,超然物外的豁达情怀,都是智慧的催化剂。能修炼出一颗不为身体境遇所动的心。能有一种笑看花开花落的淡定和智慧。必须要把心常常放到静处,扫一下心霾,很多时候,幸福和幸运就躲在心灵的安宁之后。等你把纷乱沉淀下来,就会发现心莲自开,一切都很自然。那时,幸福和幸运还远吗!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往期回顾:

《道德经》:“吃亏是福”不只是自我安慰,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警世之言:几句话听起来很扎心,但却是直击人性

失去了中庸之道,真的是世风日下吗?

提升校长人格魅力,让教育蓬勃发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8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