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莲现心经大智慧丨破相显性,转识成

2023/2/11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心经》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是般若类经典中最短的一部,全文只有个字

?“般若”、“波罗蜜多”都是佛教梵文的音读,“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

?般若它所表达的智慧的意思就是超越知识或者聪明,而且要消除各种各样对事物的分别与执著。

?“波罗蜜多”也是一个梵文读音,它的意思是到彼岸去,从此岸渡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就是用智慧把我们从此岸渡到彼岸,也就是能够达到一个解脱

?作为一个生命体,是哪些因缘聚会呢?就是五蕴聚会。五蕴就是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个因缘聚会了,就有了一个生命体。

?其中“色”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形形色色,既有形状也有颜色。色的意思是有质碍的,所谓有质碍的就是透不过去、挡住了的。我们看东西如果一下子都透过去了,那么什么形状也看不清,正因为光线透不过去,我们就看出这个形状来了,是方的、是圆的;同样的,颜色也是这样,如果都透过去了,什么颜色也看不见;透不过去才可以看见它是红颜色的、蓝颜色的、黄颜色的、绿颜色的。色的定义就是质碍,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种物质。色也可以说是一个生命体的物质的层面,也就是我们有些时候讲的色身、物质体。

?受、想、行、识都是指生命体精神层面的活动。“受”就是接受、领受、接纳,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相当于一种感觉。比如说,一个人就有眼、耳、鼻、舌、身五官,眼睛能够看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颜色,耳朵能听各种各样的声音,鼻子能够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舌头能够尝各种各样的味道,身体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感觉它是软的还是硬的,这就是受

?“想”就是把这些感觉综合、集合起来,相当于形成一个比较整体的感受。我们慢慢把这些感觉集合起来了,就会在脑子里面形成这个东西是一个圆形的、是一个红色的、有一点微微的香味的,去摸摸它是硬的,这样一个整体的感觉就叫做想。

?“行”就是一种行动,采取一种动作,对外在的东西我们看到的这个东西去对它采取一个动作,就叫做行。

?“识”,就是一种分辨、分别。这个是个什么样的东西,那个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这是我,那是你,那是他,作为一种区别、分别。

?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认识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一切事物,其实都是各种因缘的聚会。因缘既然有聚,当然也就有散,有聚就会有散,聚起来我们看出来有那么一个东西、有那么一个人,散了就没有了。因缘的聚会只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对整个世界的时间而言,可以说是非常短暂的。

?经常用刹那这个概念来形容一个生命的生死或者一个事物的生灭,在整个宇宙中,生命也好,事物也好,其实都是非常短暂的,都是刹那的生灭,所以它不是永恒的

?“无常”。常是指恒常、永恒,无常就是不永恒、没有恒常性,每个事物其实都是这样的无常

?这个现象世界的任何一个生命或者实物都是由因缘聚会而有的,都是无常的和无我的。这个无常或者无我也就是“空”。空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存在的意义,而是这个现象世界的无常性和无我性。

?经常说的我们要看破红尘,我们要认识到世界的根本就是空,它并不是说我们面对着这些现象世界就闭着眼睛看不到它的存在,而是说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现象它的本质是空的。之所以说它是空的,是因为它是无常的和无我的;而之所以说它是无常的和无我的,是因为它都是有种种因缘聚会才有,而不是生来就是如此的。

?五蕴所集合而有的这个生命来讲也是一个空的,也就是它是无常的和无我的。

?人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烦恼、那样的烦恼就是在于人们对于我的一种执著,把我看作是实实在在的、永恒存在的实体去看待

?“空”跟“有”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是没有“有”就是“空”,还是“空”和“有”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视角、两个方面呢?大乘佛教最初就是讲的般若学,般若刚才我们讲了是智慧学,般若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首先就体现在怎么来诠释空、怎么来诠释缘起和空。我们讲的空是就这个因缘所生的法本身来讲的空。因此,它并不背离现象世界的虚幻、幻有的存在。这个空是不能离开幻有的,而幻有呢,这个现象幻有也不能够离开它的本质的空来讲,两者是统一的。

?“幻有”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现象。现象和本质不能分离,现象的空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它本质的有,我们就会把这些现象当作是实实在在的有。于是,就破不了这个名相,破不了对这些事物的执著。所以,一定要看到现象世界的本质是空的。

?现象世界的幻有没有了,从现象世界的没有来讲空,那这个空也就变为实实在在的空。性空不能离幻有,幻有不能离性空。

?即色空,“即”就是不离的意思,“即色空”就是不离色来讲空。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五蕴构成了一个主体,人们就把它执著于我。人们之所以破不了我就是认识不到五蕴的空,认识不到主体的空。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对破我执也很清楚容易了。我不异无我,无我不异我,我即是无我,无我即是我。对于我的执著也就不会那样地固执了,可以放下了。

?一个关键就是要破除对于我的执著,破除我执、我慢。人总觉得自我是最了不起的,自我跟别人相比较起来总觉得比别人强

?要破我执、我慢,就是要让你认识到我的这种无常性和无我性,这种无常性和无我性又不是离开了自我、离开了我这个主体去求得。

?佛家并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而是落实到我们怎样做人,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一切都是相对的,所有的事物有生就一定有灭,垢就是污垢、肮脏,净就是干净,垢和净也只是相对的,增和减也是相对的,正因为有增才会有减,此增彼减。这在佛教里面就是“中道”的思想,不偏于这个也不偏于那个就叫做中道。任何事物都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生命有生、老、病、死,最后是死,中间有一个老的过程,逐渐地老去,还有一个病的过程,病也可以说是一个变异的过程。老是一个存在的过程,病是一个变异的过程,最后就会死去。

?我们不能对任何一个事物有所执著。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了现象世界的本性是空,我们才会不被生和灭所牵制,才不会导致情绪的变化。生了就高兴,灭了就不高兴;净了就高兴,有污垢就不高兴;增加了就高兴,减少了就不高兴。如果能够认识到:诸法的本性是空的,那么现象世界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状况,也就达到了一种无分别的境界。当生灭、垢净、增减没有分别时,我们就保持了心态的完全平等平静。

?要平等地看待一切东西,众生平等,不仅是众生平等,诸法也是平等。

?万法自性,本来清净,是没有烦恼的。可是,由于我们放不下这些分别,看不破这些分别,都要辨个清清楚楚,于是我们的烦恼也由此而生。只有认识到诸法的空相,这才能够消除烦恼。

?六个器官都具有分辨外界现象世界的功能,所以就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和六尘(就是外境,六种外境)就称之为十二处,再把人的六根所具有的分辨能力——六识加进去,就称为十八界

?十二缘起指的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过程构成了人的生命的形成以及轮回

?由于无明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颠倒妄想。人怎么会有烦恼呢?是由于人各种各样的行为,是由于人有三种心在指挥它,就是贪、嗔、痴三种心。贪就是各种各样的贪欲、贪念,让人去追求这个,追去那个;嗔是指怨嗔,即一种怨恨心,老是对这个不满,对那个也不满,对比他强的人就嫉妒,对比他差的人就瞧不起,自己做事情成功了就觉得了不起,没有做成功就总是埋怨周围的环境或者别人。有怨嗔的人一天到晚是怨天怨地,怨人怨事,他的心态是不可能平静的,烦恼也不可能断绝,而且永远是这样。

?由于无明,便有种种颠倒妄想,于是便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所以无明就会产生行,无明缘行,行就来了。行就是种种的行为造作。人通过身、口、意三个方面来造业,身就是你的行为、行动,口就是你的言论,意就是你的思想。身、口、意造下的业(三业)

?生命就是每个生命自身的业所造的,也就是每个人的生命以及命运如何都跟你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有关,你造了这样的业,就会有这样一种生命状态;你造那样的业,就会有那样的生命状态。说得简单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造善业就会有善报,有善的这种生命状态;你造恶业就有恶的报,有恶的生命的状态。

?一切都有因果

?苦是一个结果,苦来源于人们的种种造作,种种的、通过你的身、口、意造下的业,而支配身、口、意所造业的就是三种心:贪、嗔、痴。四谛里面前两个字就告诉我们,生命是痛苦的,造成痛苦的原因来源于他自己造的业,而之所以造业是由于贪、嗔、痴三心

?苦有八种最根本的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生苦——在母体里生命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老苦——身体老了,处处都要依靠别人,这是佛陀亲自观察到的一种景象,他看到老人生活各种的不便,人生就是充满了这样的苦。

病苦——有了病就有了痛苦。

死苦——死亡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基本上每个生命至少都有生、老、病、死这四个基本的苦。

爱别离苦——死别是个苦,生离也是苦,尤其是相爱的人,喜欢的事物也是一样。

怨憎会苦——冤家聚头也很痛苦。

求不得苦——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也痛苦。

五蕴炽盛苦——我执非常的厉害,以我为本、执我为本,放不下这也是一种痛苦。

一个生命体有上述八苦,可以说是八苦缠绕。而苦的原因呢,就是因为造的身、口、意三业。会造这些业就是因为你有贪、嗔、痴三心,佛教里又称贪、嗔、痴为三毒。你今天之所以会八苦缠绕就是因为你有三毒在作怪。我们可以这样讲,一个生命体是八苦缠绕、三毒攻心。要解决你的八苦一定要从源头上来消灭你的贪、嗔、痴。

?围绕着怎样来消灭贪、嗔、痴这三心。针对贪、嗔、痴,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方法,而综合起来讲就是戒、定、慧三学。用戒来对治你这个贪,戒是靠自己来遵守,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乱、不饮酒,五戒就是自己来约束自己的。然后用定来对治你这个嗔,定就是禅定、坐禅,坐禅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你心静,平静下来、安定下来,是一种思维的锻炼方法。

?《心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破除一般人对像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种种佛所说的法的分别、执著

?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揭谛的意思就是去吧,渡过去吧;波罗揭谛,波罗是往这个方向的意思,快到那儿去啊。波罗僧揭谛这个“僧”是一个量的概念——总、全体、大家,也就是说大家一起向着对面过去,这就是波罗僧揭谛

?破相显性,转识成智。我们如果始终不能够破相而是执著于名相的话,那么我们永远看不破。我们如果不能够超越知识,我们永远也就会停留在这个分别相上面,也就会分别我你他,会执著于我。执我为本,就会放不下

?附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花开莲现:《心经》大智慧

楼宇烈中华书局年出版《心经》大智慧

再极致的总结,都会有喜好、偏差、偏见、歧义,因为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不同,不要迷在所知障中。请有时间的读者,看原作!以原作为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感恩??

宇宙爱你

九吉吉祥

让我们一起爱裂苍穹??

助力全宇宙中国人心灵成长??

??宇宙爱你??宇宙愿您富贵一生??圆融圆满??

??谢谢你??我爱你??感恩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5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