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里尴尬,不得不说的一句话

2023/2/10 来源:不详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心经》全文字,字少意深,简短有力,可谓字字玑珠,句句锦玉。然其中一句,很是尴尬。

此句便是“以无所得故”。

经文便如下: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如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欲得解脱,先开心门。

有人将其归于前句,置于“亦无得”之后,作为其后置的状语。

有人将其归于后句,置于“菩提萨埵”之前,作为“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的原因。

归于前句,意为:因为“无所得”,所以“亦无得”。

归于后句,意为:因为“无所得”,所以“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断句不同,自然是文义迥异。

如此经典,竟有此分歧,岂不是尴尬?

一盏红灯,犹似心灯

拙意以为,当从于前为妥。

理由有三:

其一,经文是讲“般若波罗蜜多”大法的,方法是“空”,实践的例证是”菩提萨埵“和”三世诸佛“皆依此法修行而得正果。前面讲方法,后面举例证。两个例子相同,文句结构自然相同,不可能”菩提萨埵“前有“以无所得故”,而”三世诸佛“前面没有。

正念在身,左右逢缘。

其二,此段经义,既是说明“空相”的境界,也是说明达到“空相”的境界的方法。

“空相”中无“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智”与“得”,而把以上这些统统从“我”中“无”掉,即是“空相”。

这些之中,除“得”以外,本为“我”有,“得”是从“我”中“无”掉这些之后的所得境界,这个境界,即是真如,亦本为“我”有。所谓“本性自足”,无需再“得”。故言“无得”,故言“以无所得故”。

左缘右缘,俱是心缘。

其三,若依后句,“以无所得故”,便成为此句的核心,好似“以无所得故”是修行的法门,与“依般若波罗蜜多故”的全文核心地位冲突;且两“故”相连,逻辑推理因果不明确,语义不清。

故尔,当从于前句。

词不达意,诚惶诚恐。

谨呈拙见,求教方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5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