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经简介
2022/4/21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般若经》简介” 《般若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经》,因篇幅大小不一,有很多种不同译本的《般若经》。在我国,佛教《般若经》的第一个译者是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他于汉桓帝中平年间(一年)译出《道行般若经》;此后,在晋代,竺叔兰和无罗叉泽出《放光般若经》,般若思想开始在我国流行。当时,佛教适应我国的国情,在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我国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它们在当时的思想界占据一定地位。后秦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等译出《小品般若经》(《道行般若经》的异译)。《摩诃般若经》(《放光般若经)的异译)、《金刚经》及发挥大乘般若经思想的《大智度论》、《中论》等论著,大乘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得到了进一步深入,我国佛教宗派也由之而发源。 译介般若经的集大成者是我国著名高僧玄奘。他在晚年以极大的毅力编译了六百卷的巨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从而使汉译般若经得以完备。在汉译佛经中属于大乘般若类的经典译本有二十几种,但都不出《大般若经》的范围。《道行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属《大般若经》的第四会;《放光般著经》、《摩诃般若经》属《大般若经》的第二会;而《金刚经》(前后有五种译本)则属《大般若经》的第九会。用历史眼光来进行考察,《大般若经》实际是在以往大、小品《般若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般若经》类经典是大乘经典中形成最早的一类经典。所谓“般若”(梵文prajna),意为智慧;“波罗蜜多”(梵文pramita),意为到彼岸,是大乘佛教所讲的六种修行,即六度之一(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那么,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呢?这就是《般若经》所要阐述的理论。概括地说,这种理论就是“诸法性空”。诸法即是一切主客观事物和一切对于这些事物的认识,性空即“一切诸法性皆空,”即万事万物从本质上说都是不真实的、虚假的,也如《般若经》所讲是“如幻如化如梦”的,在认识上是“不可得”的、“无所住”的假相。这就是“诸法性空”。《大般若经》长达卷,所要论证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这一命题。 《般若经》把人们对现象世界的正常认识称为俗谛,即世俗的真理,认为这是“颠倒”的,“凡夫愚人”的认识。而人们又执著这种认识,从而产生种种贪爱,使之流转生死,不得解脱。而只具有“般若”这种智慧的佛、菩萨才能彻悟“诸法性空”的真理,这就是“真谛”。菩萨就是用“般若”这种智慧引导众生,从执著的迷妄认识中,领悟“诸法性空”的道理,摆脱生死苦恼,获得解脱。在佛教修行方面,《般若经》提出了“菩萨乘”思想。菩萨(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意译曰“觉有情”,指修持六度,求无上菩提(般若智慧),利益众生,成就佛果的修行者。菩萨乘以广度一切众生为目的,即引导众生,通过六度修行,体语诸法性空的道理,成就佛那样的觉悟(佛果)。 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础,稍晚形成的《华严经》、《法华经》及《涅盘经》等都是在般若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