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道宣律师般若观照自在圆满
2022/12/11 来源:不详白癜风是什么 http://pf.39.net/bdfyy/jdsb/181208/6702244.html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为了约束僧众,定下各种戒律。但是由于后来部派之间的解读与见解产生歧义,传到中国来让出家人也无有准则。一直到唐朝初年,道宣法师出来,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形成中国佛教的南山律宗。道宣法师是江苏丹徒人,十五岁到长安日严寺学习佛法,二十岁又到大禅定寺拜智首法师为师,学习各种戒律。有一天,智首法师讲完“四分律”,道宣觉得自己已经通达无碍,铭记种种戒律。于是请智首法师再传授禅定功夫。
不料,智首法师脸色一沈,严肃的说:“你才听讲一遍,就以为修行到家了!”这让道宣法师十分惶恐,先前的体悟与喜悦,散的无影无踪,心底有微微的不服气,因为他平日总是刻苦学习,没有丝毫懈怠。智首法师告诉他:你受了戒,只等于师父给你一个可以积善防恶的空钵,你要自己不间断往里投注入善行,注满之日,智慧自然会流溢出来,这可是长远的的事,你再听我讲二十遍“四分律”吧!
就这样,道宣法师继续听了十年的“四分律”,在一遍一遍听讲的过程中,实践著戒律,领悟著戒律。后来到终南山继续修行,秉持戒律,只穿粗布袈裟,一天只吃一顿糙米饭,出门从不坐车骑马,只在蒲团上休息,不卧床铺睡眠。因此许多人慕名而来,道宣律师开始给渴望出家的人讲授戒律,同时努力著述。
这样的修为,让远在印度的无畏法师特地到长安一探究竟。有一天两人谈论东土与西域戒律的异同,忽然道宣律师从怀中摸出一只小蝨子,让无畏吓一跳,因为这一只蝨子身体鼓胀,吸饱了血。道宣律师向无畏法师要一块绸布,将蝨子轻轻包好,放在地上,拍拍手说:这东西虽然无知无识,但有情有欲,只怕也有些佛性,岂能怠慢啊!
这样的举动让无畏法师顿生敬佩之心,称赞道宣律师:“我在印度听人说,自佛灭度后,相法住世,兴发毘尼,唯师一人。今天,我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如果佛门弟子都像您这般笃行戒律,发大慈悲,佛门必定精纯光大。”佛灭度前交代弟子要“以戒为师”,戒在佛即在,学戒就是以佛为师,并在日常生活中把戒律的精神发挥出来。道宣律师就是最佳的持戒、传戒的模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的观自在菩萨,不一定是在南海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或是哪一位菩萨。只要我们透过般若的观照,我们自己也能得以自在,自己也可以是一位观自在菩萨。一位大乘行者,发的不只是自我解脱的心,更愿意发利益众生的心,透过学佛行菩萨道而成佛,这种大心,就称为菩萨,我们还是凡夫,就是凡夫菩萨。
发菩提心者,我们称为菩萨,至于我们是否能观自在,那就看我们能否行深的般若波罗蜜。我们是不自在的菩萨,因为我们不懂般若波罗蜜多。我们从凡夫菩萨开始做起,菩萨,就如同初一、初二的月;成佛,就像十五的月圆满。月圆也须从初一开始,从一点点开始。从凡夫菩萨到圣贤菩萨,到菩萨摩诃萨,共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当然我们不是太自在,但是我们可以朝着自在走来。如何自在?就是透过般若波罗蜜多,而且是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因为行的是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而度了一切苦厄,所以空的本身、般若本身就是能度一切苦厄,因为让我们的自性妄执能够降低。我们的苦厄,来自于我们的自性妄执,所以会招惹很多的苦厄,一直照见我们五蕴皆有,那就根本不懂般若波罗蜜多,那就是一个不自在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