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剑制院长阅读般若禅,如来使心得谈
2022/5/13 来源:不详《大仑哲影共有因缘》系列报道之六:阅读《般若禅,如来使》心得谈
华梵大学佛教学院院长冀剑制教授
阅读《般若禅,如来使》心得谈
冀剑制教授(华梵大学佛教学院院长)
释悟观,《般若禅,如来使:心印晓云导师、开良师父》,有鹿文化,年10月2日出版。
/10/15,华梵大学,创办人晓云导师禅寂16周年纪念暨董事长悟观法师新书发表会
-------------
针对悟观法师这本新书《般若禅,如来使》,从内容与写法上来看,我认为有两个部分特别值得提出来谈。
第一点,这本书充满了内在真实的生命经历,是以个人生命经验为基础来谈论佛学。我认为这很重要,因为佛学,就是要解脱生命中的各种苦,让佛学成为每个人从苦中解脱的灵药。所以,如果不谈生命体验而只抽象的谈论佛学,感觉上就缺了很重要的理论源头。
尤其针对佛学修行来说,我认为个人真实经验才是最有参考价值的东西。由于我最近几年才开始比较认真学习佛学,阅读佛学相关著作时,我常会有个疑惑,这里所说的,到底只是想出来的理论,还是真实的个人体验呢?你如果打开电视,就会看到很多电视弘法的节目,很常被谈到的一个话题就是?“这样这样就能成佛了。”当然,依据佛学经典记载说这些话也没有错,但对于尚未成佛的人说,毕竟这些都只是理论,不是个人经验。总觉得说服力稍嫌不足。
虽然个人真实经验最有价值,但是,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已经有地位的人,大多不愿意谈论自己最真实的修行经历。因为要谈修行经历,就必须要先谈自己的不足之处,谈论不足之处有时会影响到个人声望。所以,对于在修行方面已经有成就而且已经有地位的人,还愿意分享,是一件很可贵的举动。
我记得,去年悟观法师在学校演讲时,分享了自己对贪嗔痴的体悟。要谈这个,就要谈论自己的贪嗔痴,这就像是在讲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大多数人是不愿意说这些话的。可是这个修行体验的分享对我的帮助就很大。让我更深刻了解贪嗔痴无所不在的可怕之处。这可以算是一种?“觉之教育”的例子。从?“知”而不?“觉”到?“觉”的历程。我把当时听到后的心得写了下来,很荣幸收录在《慈意妙大云》这本书里,欢迎大家参考。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见一个大众常有的偏见。我们常常觉得,要把自己塑造成更完美的形象,高高在上,影响力才会大。但是,在某些层面上,这是错的。就像这本书里的页谈到开良法师晚年时的改变,她把自己的意见逐渐缩小,不再坚持想法,让自己的存在变得越来越渺小,但是,呈现出来的心力却越来越庞大。
生命是有限的,无常的,人心是不完美的,有缺失的。这些其实大家都知道。但多数人在这个点上却知而不觉。只要?“觉”了这点,就能开始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在此一同时,力量却反而大了起来。我想这也是?“觉之教育”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
在这本书里,很值得谈论的第二点,是作者从自己作为一个学生的角度,分享在两位老师那里所学到的东西。这点也非常可贵,也可以为人类社会留下重要的纪录。
自己在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是对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己最有价值的,也是对处于类似状况的人来说,最值得参考的东西。但是,却未必是老师认为最有价值的。所以,老师自己的书里未必会有相关记载。这些东西,常常都只是学生分享才会有的东西。对于学习来说,珍贵无比。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论语》这本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这本书对东亚各国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但是,它不是孔子所写,而是孔子学生们的学习笔记。假设孔子自己写了一本书,相信一定不像论语这般平易近人。一定有些对于大众来说很重要的东西不见了。当然,假设孔子写了一本书,这本书一定很有价值,对后世也会有重要的影响,但影响的层面不同,属于不同的价值。从处于学习过程中的大众来说,这种弟子学到后的分享,更提供不同管道的学习效果。尤其对我这种无缘直接向晓云法师与开良法师学习的人来说,就更有意义了。
所以,其实我觉得或许华梵可以来编一本晓云法师的论语,曾经直接从晓云法师那里学到东西而有所体悟的人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想这样的书应该相当能够嘉惠世人。
就以这本书来说,一开头在第12页引用的禅诗,可能对作者来说,是晓云导师所给的最重要的教导。既然对作者的学习历程最重要,通常对很多人来说也会很有价值。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对这首诗很有感触。
茫茫天宇雾漫漫,无限悲欢在人间;
此生此世甘甜苦,都是醍醐顺口尝。
茫茫天宇雾漫漫,无常事事在人间;
人生经历甘甜苦,应是醍醐顺口尝。
在人世间生活,无论多么幸运,总会遇到许多不如己意的事情。有些需要提升智慧去化解,有些无法化解只能逆来顺受。?“逆来顺受”常常是件很不愉快、很不自在的事情。但提升心灵力量的修行,可以让逆来顺受产生质变。质变的结果,就像这首诗里所言,都是醍醐顺口尝。
这个道理其实也不难。举例来说,学生常常觉得写论文是很讨厌的事情,甚至许多老师也都有此困扰,逼不得已才勉强去写。这就是逼不得已的逆来顺受。但对许多热爱研究的学者来说,却乐在其中。如果可以培养这种乐趣,就能把逆境转为顺境。
而对生命的各种难题来说,生病和死亡都是逆境,大概不会有人能培养出体验生病乐趣的能力。在这种时候,针对此类问题,就必须找到另一种救赎。宗教是一种;艺术、美学,则是另一种。宗教信仰,可以令人安于天命,顺其自然,甚至努力追求死后更好的生命型态。而艺术美学,则能将生命的无常转换成美感的体验。疾病是美、死亡也是美。经过美学的调色,生命中的黑暗不再令人痛苦,甚至还能享受无常之美。我猜想这也是为什么佛教艺术在整个佛教中是很重要的元素。
自己可以试试看,当我们能够转换一种生命美学重新阅读上面这首诗时,便会发觉心境升华后的不同感受。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心得,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
晓云导师禅画《树下太子》(华梵大学文物馆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