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到底在讲什么

2022/11/18 来源:不详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到底在讲什么?也就是说它的宗旨要点是什么?

《心经》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讲《心经》中的蕴处界这三科的基本含义。

第二,讲《心经》的三科理论的宗旨。

第三,讲五蕴和十二处、十八界之间的关系。

第四,讲怎么样来理解《心经》中反反复复出现的“空”和“无“的意思。

一、蕴处界三科理论《心经》中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简称为蕴处界,合称为三科。

这三科是佛教对宇宙万法的三种分类方法,是佛教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是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学习的三种最基本的理论。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统统都是凡夫法,是佛陀描绘的凡夫众生生活的世界,是我们自认为真实的世界。凡夫众生,之所以每时每刻都有那么多的妄念,那么多的烦恼,归根结底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起作用。

五蕴

五蕴不空,对五蕴生起了强烈的执着,我们就会围着色身来打转,会围着观念来打转转。我们拼命的执着,拼命的贪执,来满足自己的物质的欲望和精神的欲望。

十二处

十二处不空,六根就会生起强烈的执着性,六尘就会对六根产生强烈的污染。我们就生活在念念执着和实时污染的状态中,没有片刻的清净。

十八界

十八界不空,六根执取了六尘,六尘污染了六根,六识就时刻处在分别计较之中,我们凡夫众生的世界,就成了执取、污染、分别的世界。

二,《心经》三科理论的宗旨。

三科理论的宗旨到底是什么么?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凡夫众生的世界那么痛苦?为什么有生死轮回?

它的根源就在于我执,在对于我的执着,对五蕴组成的所谓我,这样一种如漆似胶的执着,我们众生牢固的执着于有一个实体的我。

《心经》讲述蕴处界三科的宗旨,就是要破除众生的执着,破掉众生对我的执着,《心经》反复强调的就是要破着、破除蕴处界。这样我们才能够从颠倒迷惑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蕴,是讲我们的身心全部依着五蕴的假合而生起来的,这里面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可得。

处,是讲我们在观察十二处的时候,要知道六根和六境、内六根和外六境相接触,这时候才能生起种种的感受。

界,是十八界。十八界是六根、六境、六识和合而生起来的。大家想一想,我们离开了这三点中的任何一项,都没有身心世界的展开。所以,根境识这三者它是缘起的,也是空的。

佛教认为在五蕴中没有实在的我,在十二处、十八界中也没有一个实在的我的存在。所以,破除对我的执著,破除对法的执着,断掉执着、证悟菩提,这是佛教建立三科法门的目的。

而《心经》是教我们直下成佛的一条捷径,要成佛就一定要破除对蕴处界的执着。所以,《心经》反复强调,要破除对五蕴的执着:“照见五蕴皆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它的意图是让我们要悟到五蕴的无常性,缘起性,要破掉对五蕴的执着。

《心经》强调,要破掉对十二处的执着:“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跟六尘相接触的时候清清楚楚,不要去贪婪,不要去执着,这就破掉了对十二处的执着了。

《心经》还强调要破除对十八界的执着:“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本心干干净净,我们的六识出入六门,出入六根,和六尘这种外部的环境相接触的时候,就没了污染,这就破除了对十八界的执着了。

三,五蕴与十二处、十八界的关系。

如来知道众生执着于我,深受我相的毒害,为了破除这种毒害,特开设蕴处界这三科法门。

达十八界之所由生者,则知色心二法,外则析为六尘,内则析为六根,中则将现前分别,历历觉知之心,又析为六识。

从总体上看,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这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属于精神。色蕴扩展开来,分为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色就是外声香味触法六尘,这六根加上六尘就是十二处。

受想行识这四蕴,扩展开来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十二处加上六识,这就是十八界。

细分开来,眼耳鼻舌身五根,属于生理范畴,意根是感觉神经,属于心理的范畴。因此,色蕴它扩展开来,实际上它就是眼耳鼻舌身这5种内色。而意根属于心法的,也就是精神的范畴。

因此,在十八界中,属于色法的共有十一种: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根,以及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这六尘。

十八界里面属于心法的共有七种:意根,以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由此可见,这十八界都是由五蕴派生出来的。

五蕴就是身、心、世界:狭义的色蕴是身,受想行识四蕴是心,广义的色蕴是世界。

十二处也是身、心、世界:眼耳鼻根身是身,意根是心,色声香味触法是世界。

十八界也是身、心、世界:眼耳鼻根身五根是身,意根和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是心,色声香味触法,是世界。

《心经》的重中之重,是在强调五蕴皆空,也就是强调身心世界皆空。因为,五蕴空了,十二处就空了,十八界也就空了,身心世界也就空了。

四,《心经》中“空”和“无”的含义。

“空”和“无”,是《心经》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汇,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五蕴皆空”、“诸法空相”,强调无六根,无六尘,无六识,无十二处,无十八界,无十二因缘,无四谛,无智亦无得。

众生之所以轮回在六道当中,就是因为有我执,由于他们的执着,于是就造作了无量无边的罪,就沉迷执着在外相上。

因此,佛陀开出的药方就是“空”:你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组合而成的,是缘起的,是无常的;你的受想行识也是不断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根境和合而引起的。也就是说,为了对治我们的执着,为了对治“有”的病根,佛陀开出了药方,这个药方就是“空”。

缘起性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超越!

但是,一讲“空”,凡夫众生又很容易,牢牢的执着于这个“空”了,这下又流入到枯木死水里去了,以至于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产生了误解,以为佛教是教人消极的,厌世的,无为的。

我们一定要注意“空”和“无”,它们只不过是佛教用来打掉我们对“有”的执着的一个工具。所以,我们不但不能执着于“有”,连“空”和“无”,也同样不能执着。《心经》中的“空”和“无”,它是超越,转化、突破、不执着的意思。

他们所描述的不是相上的,物理上的空和无,而是性上的,精神上的不执着,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心经》的本质和精髓。

心经

《心经》讲“空”和“无”,它的本质是突破、转变并超越,突破蕴处界,转变蕴处界,超越蕴处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6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