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境不同心能知决定所知境由业感,相由
2025/6/26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医院好不好 http://www.znlvye.com/
目录:
1.同境不同心!
2.能知决定所知!
3.能知不同,所知迥异!
4.能知相同,所知接近!
5.境由业感,相由心生!
6.能知层次,可向下兼容!
同境不同心!
在讲“三量三境”的时候,我们简单讲过“三分义”的定义,但是并没有细细讲之,本文将对它进行深度剖析,最关键的是搞清楚:能知决定所知的秘密!
先来看一个问题:
为什么同样一个世界,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会有千差万别呢?
有人说是:身家决定着眼界!(唯物思想)
另有人说是:一切随我心意,看我是否“开心”!(唯心思想)
我亲爱的读者,当你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的答案是什么呢?同样一个境遇,有些人就乐观应对、有些人就悲观苦恼;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不同反应呢?到底是“物质基础”?还是“内心强大”?
我们就此来拉开本文的序幕,读完本文,你将知晓从“唯识”看世界是如何运行的,以及为何唯识是可以解释宇宙缘起、人生轮回、修行路径的佛法宗门义理!
好,话不多说,开始:
能知决定所知!
有一句古话讲的好:
蝼蚁之知,能周芥许;鲲鹏之知,能周千里!
这就是我们的问题:同境不同心!
之所以会有不同,在唯识看来,是能知决定所知的作用!
有读者或许应该忘记唯识“三分义”了,那我们先回忆一下:
“三分义”是唯识学的一个工具,用这把衡量尺就可以判断万事万物万法的境界,助你在修行时保持觉察!
三分义定义:(能觉知的)见分、(所觉知的)相分、(觉心自在的)自体分!
举例:
你之所以能见到色尘,是因为有个能见的见分(眼根);而所见到的色尘呢,就是相分,而无论见分还是相分,它们都有个觉心自在的自体分!
这就是唯识三分义的一体两用。
无论见分和相分如何的丰富多彩、境界变幻,其自体分是如如不动、真实现量的!就如同我们自性是佛,只因无明起,业引识变下惑业流转,因果轮回不已,但无论如何变幻,自性都是佛性!
好了,回忆起了三分义之后,再来看:
之所以会有同境不同心的情况,是因为能知决定了所知!能知不同,所知随异,唯识无境。
能知的“地位”不同,则它所知的境界就会随之出现差别、变化,这个很难逾越,但并非不能!只要能知的见分跨越了,所知的相分自然也就随即扩展了!
听来很神奇,但又非常之自然而然的发生着,比如: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当他看到一个自然美景的时候,它的所知相分是很“浅显”的一层境界,即时想要描述、表达此情此景的感受,也不过是:好美啊~
而对一名画家来说呢,当他见到同样一个自然美景之时,他的相分体验是与普通人完全不同的!他能从“专业”绘画的角度来描绘美景的构图、光绘、色彩、比例...
能知决定所知!
当然,能知影响所知还有几种情况,我们来层层分解:
能知不同,所知迥异!
蝼蚁和鲲鹏之所以所见不同,就是这第一种情况:能知不同,所知迥异。
比如:
我们人类将观察到的宇宙万物认为是天、地、山、水...认为美的、脏的等等,虽然人的肤色种族各不相同,但是大致的分别定义是所差无几的。但是,异类看到的境界(所知)呢?
可以说是完全不同!
人们认为美的东西,在动物看来极有可能是丑的;同样,动物喜欢的东西,却被人类厌恶嫌弃(举例:狗视大便为美味!)
所以,那么一个东西到底是美的还是丑的,好的还是不好的,取决的标准不同则结论不同,也就是说:能知不同,所知是完全迥异的!
更进一步的觉知就是:
“大便”这个所知的自体分既不是垃圾也不是美味!而无论是人将其执着于“垃圾”,还是狗将其执着于“美味”,都是虚妄执念而已!!
故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言:
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对相分任何的定义、分别都是错,都是远离其自体分真实自性的非量!
多讲一句:空,也是一种分别、定义,故也莫执于空!
我们的类别是人类,习惯于生来几十年的凡夫生命经历,总是第一习惯的从人类的能知去感受相分。所以当看到动物执取“大便”为美味,会感到万分不解和嫌弃!但是,在人类到不了能知“层次上”,比如天人,更无法想象和验证他们的能知和所知了!
佛经记载着天人之间的交流已经简化到不用语言,两位天人相互一视,一两个眼神就已经将双方想要表达的事情交流明白了,可能对近在咫尺的寒暄、肌肤接触还心生厌恶呢!
所以,能知决定所知,能知不同,所知迥异!若要见得自性,就不要被自己的能知所知局限!
能知相同,所知接近!
开文问题:为什么同样一个世界,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会有千差万别呢?就是这一类的情况:能知相同,所知接近!
作为同一类,人类之间的能知是相同的,作为异熟生(类似果报)的六根对于六尘产生的所知相分也基本相近,但也仅仅是接近,而不是完全相同!还是会有很多差别。
比如:
99.99%的人类都不会认为“大便”是美味的!
但是,对于某一种食物,比如:辣椒。
对能吃辣、爱吃辣的人来说,那就是无辣不欢,爱辣如命,而对不能吃辣的人来说,辣椒是远远避之的存在。
推而远之,同样的环境下,人与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
对普通人来说,小康生活就是美滋滋的体验了;但对生来就是富裕之家的人来说,小康的生活条件就是难以接受的!
故而,祖师大德曾言:天堂和地狱,就在一念之间!
这是一句真知灼见的比量之言!只是凡夫智慧不足,不能认识到而已。
所以,你看,对世界的感知虚妄不虚妄吧!哪有什么真实的定义、分别呢?凡夫还要在此基础上起我执之心,迷惑造业,轮回不已!
境由业感,相由心生!
了知了这两种能知影响所知的情况,我们再继续看:
每一类的众生由于业报差别,其能见的层次是不同的,故而所见的境界也随之不同,但有一个总体的原则:
心越清净,感召的镜像越美好;心越杂染,感召的幻境越丑陋!
(此句中“清净”、“美好”、“杂染”、“丑陋”皆文字相,仅为方便表述,莫分别执取!)
比如:
饿鬼心不净,喜欢感召“脓血”这样的幻境,并贪婪执取;
人类心稍净,喜欢感召“溪流”这样的幻境,并贪婪智取;
天人心更净,喜欢感召“琉璃”这样的幻境,并贪婪智取!
故曰:道不同,不相与谋!相由心生,境由业感!
其实这几类看到的、以为的都不是真实,都不过是“自识心相”而已!都是假象、幻境!
以此点来体悟觉察一二,便会发现:我们凡夫平常能感受到的六尘境界,不过是前六识自变的相分啊!
再深入觉察下去,就会对“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有更深的体悟!法就是如此,需要在实修中理事契合,才能有所精进。
遵循着这个原则,能知影响所知的第三种情况便出来了:
能知层次发生变化,所知境界随之而变!
比如:
修行者到四禅八定之层次,其定心所已非人间凡夫所知范畴;
修成神通者,就能见到原来不知道的事情(他心通、宿命通);
或者做到之前做不到的事情(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
虽然“命运因果皆有定数”,但修行是可以做到“逆天改命”的,原因就因在此种情况!
(此句中“命运因果皆有定数”、“逆天改命”皆文字相,仅为方便表述,莫分别执取!)
好了,还有第四种情况,我们来看一下:
能知层次,可向下兼容!
这第四种的情况是什么呢?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