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这类人虽布施持戒诵经无数,也无法
2024/7/30 来源:不详《优婆塞戒经》云: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麦施一乞儿,能得如是解脱分法。有人乃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脱分法。
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获得解脱分法。有人于无量世、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唯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
何以故?一切众生心不同故。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盘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盘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
注解:佛说,有的人即使在无量世、无量劫,用无量的财宝作布施,也不能获得解脱分法,而有的人仅仅在某个时间布施一把麦子给乞丐,就得到解脱分法,那个善行成为解脱的善根。
有的人在无量佛那里受持净戒也不能解脱,有的人受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就获得解脱分法。有的人无量世在无量佛那里读诵十二部经,也不能得解脱分法,有的人只读一四偈就获得了解脱。
什么是解脱分?解脱分,佛教术语,指能为人带来解脱的善根。佛说如果一个人虽然做了无数的布施、持戒、多闻、读诵,若不一心观察生死轮回的过患,不深观、欣慕涅槃寂静的功德,那么这样的人最终还是无法解脱。而有的人虽然在布施、持戒、闻思和受持上做得少,因为厌烦生死轮回的过患,深知涅槃安乐,因此也得到解脱分法。
佛说的就是出离心、菩提心。若没有对三界、六道轮回的出离心,没有对涅槃、佛果的希求之心,做再多的布施、持戒、诵经,终究还是成为轮回之因,转为人天福报而已,跟解脱没有关系。
所以,佛说有的人念诵无量世念诵十二部经,也未能解脱,有的人一心受持四句偈就获得了解脱,原因在发心、用心的不同。时值末法,解脱的人更是越来越稀少,大部人的学佛者也停留在了培养福报的层面,不论是念佛、诵经、持咒、拜佛、放生,若无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皆不出三界,皆是在搞生死法。
民国时期的江味农居士,就是一心依《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作观而开悟,晚年五年夜间无梦,临终光明遍照,往生净土。
那四句偈即: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很多人可能念了一辈子的《金刚经》,若不提起作观的动机,未进行观修,只是念诵,在知识层面进行理解,那就只是增长知识和积累福报,未获解脱分,不成为解脱的资粮。
欲想解脱,必须有菩提心摄持,你念诵的目的,是为了解脱生死,为了救度一切如母有情,回向也是转向无上菩提。正行的修持也是不离止观,一是熏修禅定,二是结合胜观,如此方有解脱分。
虚云老和尚在给一位居士的信件中,他赞叹居士精进拜忏诵大乘经,但是又说还不如念佛作观最直接,解脱从最简捷的方式下手,参究观照,以求亲见本来面目。
否则若念再多的达乘经典,只是念,没有什么观心,则还是在积累福报罢了,跟解脱没有关系,除非念经了特别强烈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走间接解脱路线。
仅是念佛、念经、持咒,不等于就是在修出世间法,如果这样,怎么有的人念诵几亿的忿怒本尊心咒而堕为大力魔鬼精怪?念佛也是,虽然你念阿弥陀佛,若心留恋世间的财色名利、亲人眷属,这些牵绊,将让你长处轮回。
但是,你想要人见人爱,发财致富,就需要修持怀爱和增财的本尊,与观心求证悟又无直接关联。如此对照,你就发现,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实则有本质的区别。
你能解脱,跟你是否发财成为富豪,或者是否能说会道,是否精进,没有直接关系。古代有些开悟的禅师,住茅屋,箪食瓢饮,心性很自在。
开悟了也不等于无所不能,还只是修道的真正开始。开悟者想富贵,想长寿,在世间也要遵循因果缘起法,作布施,修财尊或者长寿法。
明代的憨山大师虽开悟多年,依然有背疽之病,他发愿念诵《华严经》回向给往昔伤害的那些冤亲众生。虽然开悟了,和同时代的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尊者一样,有牢狱之灾。
如果不想生病、没有牢狱之灾呢?可以针对性地修法回遮,或者超度冤亲,或者修持摩利支天等本尊。
虽然他们遭遇了这些世俗的障碍违缘,由于开悟,安住于空性深观外境如梦如幻,不执著故,顺逆不二,贫富不二,美丑如一,如行云流水自在无碍,烦恼不起。
有些人动辄谈解脱排斥学佛求财,其实你真解脱了,吃不上饭也有可能,如经典中有的阿罗汉就挨饿或者坐牢,业报不可转故。和凡夫的区别在于,你虽然吃不上饭,也不会如凡夫的烦恼和焦虑,而是以寂静平等心直面一切境遇。
你希望是这的人生,还是想在富贵长寿中还解脱?我建议兼顾看待,特别是在家人。
你如果是一个无业游民,生存在社会边缘,你若说自己境界高,恐怕没有几个人相信,还可能给佛教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度他利他,你必须优秀。
修世间法,还讲究供养祈祷诸天护法神,又供养布施,增长福德资粮。出世间法的解脱,必须有出离心,欲成佛必须有菩提心,否则你解脱了也只是二乘的解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而非佛菩提。
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是如此,你天天念佛,若没有对娑婆世界的出离心,就还是在六道里转,无法往生净土。
古代的公案中,有的方丈见寺院有状元来还愿,心生欣慕,一念执著,死后转生为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前世几十年的念佛功德,转为今生的功名利禄。欲想解脱,必须反思自己的发心,必须思考生死的过患。
欲求世间法自在,走的路线又不一样,你要注重缘起,学会诵经持咒修事业法,学会积累资粮,学会祈祷护法神,又要学会提升现实的能力,整合有用的资源。
出世间的不二法门,夭寿、贫富、顺逆、荣辱、成败不二,他们在这些因缘中心自在。若你不想只是心自在,还想真的长寿、富贵、顺利、荣耀、成功,就要注重世间法的很多缘起。
按照《大般若经·般若理趣分》的见地,我们当用空观智慧来破除对三毒、世间法的执著,观空自在;同时又要生起对六道有情的大悲心,发起大愿,为了救度有情,广修资粮,成办清净事业,庄严国土,利乐众生。愿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