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殊菩萨本为释迦佛的师祖,为何又来做
2023/10/20 来源:不详冬季白癜风护理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0/9084595.html
01《红尘说禅》系列第篇
说到文殊菩萨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乃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首,以般若智慧第一而著称,道场是山西五台山。
但这其实只是表面的资料,文殊菩萨真正的殊胜可能大部分师兄们还不知道,红尘在这里稍微介绍一下。
首先,文殊菩萨其实早已在其余世界成佛,而且在前世还曾教导过还未大彻大悟的释迦摩尼佛,这一点佛陀自己也曾专门提到过。
而且文殊菩萨还不止释迦佛这一个弟子,曾经授记过七位佛,所以被称为是“七佛之师”,我们贤劫中释迦佛乃是第四尊佛,而前几位也同样是他的弟子,也包括为释迦佛授记的燃灯古佛——其实某种程度来说,文殊菩萨乃是释迦佛的师祖。
其次,文殊菩萨相当于是释迦佛最得力的助手,如果把释迦佛比作世俗中一个寺庙的方丈的话,那文殊菩萨就是麾下首座。
这一点如果佛经读的比较多的师兄应该非常熟悉,不过不熟悉的也不要紧,红尘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华严经》乃是佛陀得道后说的第一部经,对象乃是天人,所以也被称为众经之王,佛家有“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一说。
而华严经中就是文殊菩萨首先登场,然后普贤菩萨压轴,再加上释迦佛,正好是华严三圣。
《楞严经》也是佛经中极为殊胜的一部,有魔王降临,先灭楞严,万经不存,唯剩楞严的说法,这也是唯一详细介绍了成佛之道中五十种阴魔障碍的佛经,因此魔头们最恨这本经。
而在《楞严经》中一共有二十五位罗汉和菩萨介绍了自己的得道法门,最后压轴的是观世音菩萨——她的法门也最为殊胜,那么文殊菩萨呢?佛陀让他来为二十五位罗汉菩萨做一个总结,并给被摩登伽女迷惑的阿难尊者和后世之人指明修行方向。
此外《维摩诘经》,《法华经》,《圆觉经》等重要经文中文殊菩萨几乎都是担当佛陀助教的角色,虽说佛法中众生平等,但实际上殊胜之处还是有所不同的,而文殊师利菩萨在这些经文中基本上就相当于是仅次于释迦佛的“二号人物”。
既然文殊菩萨如此殊胜,那么为何又要来做释迦佛的弟子呢?其实背后有三个原因,且听我来一一介绍。
02第一——一世界一佛,佛不见佛
大家都知道佛法中有着“世界”的概念,这个名词和我们理解的世俗世界不同,而是囊括了时间和空间,乃是一个四维空间,也叫作佛土。
而每个世界都有一位佛来主持,也就是世俗意义上的“教主”,比如东方清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是药师琉璃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也就是无量寿佛,而我们这个中央娑婆世界的教主就是释迦摩尼佛。
在佛法有一个规则,那就是一世界至多只能有一佛,简单来说就是佛不见佛,这个概念有点像是中国历史上的“王不见王”一样。
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经帮助燕王打败过骚扰他们的游牧民族,而且不要任何报酬,燕王感激涕零的送了又送,结果就来到了齐国的领地。
但是按照规矩一个王者是不能无缘无故踏入另一个王者的领地的,齐桓公不愧是霸主,为了不违反这个规矩,慷慨的大手一挥把这一块领地直接就送给燕王了。
所以尽管文殊菩萨在其余世界已经成佛,但是一旦来到“娑婆世界”就不能再保持佛身了,对此文殊菩萨也提到过——“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
其中“能仁”指的就是释迦佛,他的学名其实是“能仁寂默”,正因为佛不见佛,所以文殊菩萨只能慈航倒转,再次成为离佛一步的妙觉菩萨。
03第二——五浊恶世,娑婆世界的艰难
那么为何文殊菩萨非要远离自己的“佛土”,来这个娑婆世界呢?
对此红尘之前专门有一篇文章介绍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它被称为是“五浊恶世”,又像是一座充满火焰即将倒塌的“三界火宅”,有兴趣的师兄们可以去具体看看。
总之一句话,我们这个世界其实非常的危险,众生也是极为艰难,尤其是释迦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涅槃,然后两千年的正法时代和像法时代也过去了,如今正好是处于末法时代。
而这个末法时代中佛法虽在,但是善知识却太少了,众生长久以来积累的“业障”也很深,绝大部分人都是迷失在虚幻,欲望,偏执,痛苦中不能自拔,可以说不仅苦,而且还不自知,就像是佛陀所说的在火宅中玩耍不肯离开的小孩们一样。
所以这个世界的众生极难度化,释迦佛一人也是力不从心的——慈航本是度人物,奈何众生不上船啊,所以必须要有更多的大德来帮助才行。
正因如此,文殊菩萨才不惜“自降身份”,以师祖的身份反而来做释迦佛的弟子,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助他一臂之力,由此也可见文殊菩萨的慈悲之心,并不在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之下。
04第三——般若智慧的重要
这第三个原因,就是文殊菩萨要再次提示众生“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在经文中看过文殊菩萨表现的师兄们应该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更多像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并不像其余如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或者须菩提,舍利佛等尊者们一样,和弟子们打成一片,似乎略显“高冷”,更多只是指导。
其实这并不是说那些如“苦修”“发愿”“禅定”“念佛”“持戒”“行善”等法门不重要,只是文殊菩萨是在提醒大家,要想成佛,最重要的还是要得到“般若智慧”,其余的更多只是辅助方法而已。
换句话说,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殊途同归,而这个终点其实就是“般若”,在梵文中就是“波罗蜜”,或者说是彼岸。
文殊菩萨等于是在再三强调,不管用什么法门,大家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的终极目标,那就是究竟涅槃去成佛,什么天人之福,证果解脱,甚至去极乐净土也都只是一个中间目标而已。
05红尘说
因此大家可以看到文殊菩萨有多伟大多慈悲多殊胜了,不愧是七佛之师。
所以我也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文殊菩萨的教诲,虽然严格愿意来说他老人家不算我们的教主和本师,但他放下自己的佛土专程来这个娑婆世界,就是不忍心我们如此愚痴,留恋这个臭皮囊和虚幻而短暂的快乐,因为这样的果报很可能就是下一世连这个人身都无法保住。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嗡阿喇巴札那谛
——学佛乃大丈夫事,红尘如梦幻泡影,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