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金刚经中的四大名句,越读越开悟

2023/10/10 来源:不详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经典,是人们修行开悟的无上法宝和助缘。佛教三皈依里说道: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经是佛陀思想的凝结,比较有名的佛经主要有《心经》、《金刚经》、《地藏经》,还有开悟的《楞严经》、成佛的《法华经》以及富贵的《华严经》等等。

本篇文章,小编就其中《金刚经》最有名的四句话简单解析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若有不足之处,也望大家多多指正。

首先,先简要介绍一下《金刚经》。《金刚经》和《心经》是异曲同工的,都侧重于般若智慧,无我和空相,都属于大乘佛教般若品中的重要典籍。《金刚经》全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在此比喻修行者要突破人生的各种关卡,才能顺利得成正果。

“般若”是范文音译,指的是“智慧”。“波罗蜜多”意思是到达彼岸。“经”指学佛成佛的道路。若能修持此经,必要悟透此中佛理,明心见性,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到达解脱的彼岸,从而开悟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为法”和“无为法”相对应,“无为法”指的是没有生灭变化而永久不变之物,这显然不属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不是永久不变的,都要经历“成住坏空”这样一个生灭变化过程,都是依照因缘而生的诸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是“有为法”。

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如同梦幻泡影般无常,又如早晨的露水和天空划过的闪电般短暂,虚妄不实,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观一切法无常,识得一切法无定法,故而要看破人生的空幻无常,活在当下,不生执念,珍惜眼下,随缘就安。

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惠能大师虽不识多少字,没有什么文化,但自幼酷爱佛法,尤其非常喜欢读《金刚经》,无论做什么,砍柴还是挑水,都随身带着此经,边读边悟。最终因悟透其中的名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成佛,接禅宗法卷,成为禅宗六祖。

“应无所住”就是内心不要住任何事,不生任何颠倒妄想,一心清净,没有杂念和分别。内心不要有“我”在,有“我”就会有“执”,就会有束缚。我们诵经念佛也是一样,不要打妄想,功德才不会散。如《心经》里所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而生其心”,这里的“心”是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菩提心,这个心也是佛心,是我们修行的根本,也是终极追求。心清一切清,心清净便是极乐所现。

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教认为,“一念一轮回”,就是说人的一个念头就是一个轮回,过去的是杂念,未来的是妄想,皆不可得,不可在心中长久执着。“法无定法”,人生是充满无常的,过去的、未来的,我们皆无法掌控,只能活好当下这一念。“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万事因缘和合,我们应懂得随顺因缘,莫强求、不执着。

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句话和该经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意思非常相近。如果世人认为看到我的外表、听到我的声音,就认为是见到佛了,那就不是正法,也并没有真正见到如来。这里的“如来”指的不是影视剧中所说的“如来佛”,而指代至高的智慧,也指一切众生本具有的清净自性。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诫世人不要着相,诸法空相,修行修的不是皮囊,而是让我们放下是非分别,“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不生分别,方才不生烦恼,心才能得到究竟的清净和自在。修行的真功夫在心地,内心如如不动,不动则不伤,如此才能明心见性,远离颠倒迷惑。

皈依法,正而不邪,愿大家多多诵经念佛、听经闻法,以期增福纳慧,增长自己的善根福德,精进自己的法身慧命。南无阿弥陀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63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