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御笔书画这么多,艺术水准高的占大多

2023/7/26 来源:不详

慈禧太后,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最有权势的女性之一,生活在处于剧变的清朝末期,却仍独揽朝政大权,直到年死去,慈禧统治了中国长达四十几年。

慈禧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人物,除了在政治上的动作,她的私人生活也一直为人们所热衷窥探。有一个和以往封建统治者不同的点是,慈禧赶上了近代摄影技术的发展,相机从西方传入,让慈禧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真人照片。

慈禧特别喜欢用各种方式留下自己的画像,在相机面前,她会盛装打扮,也会cosplay;相机之外,还会叫来些西洋画家为她画油画。

慈禧太后便服像美国画家卡尔绘

慈禧留下的不止是自己的各种画像,其实更多还有署名于她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慈禧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登上了政治舞台,垂帘听政之余,她也喜欢附庸风雅,学丹青、练书法,既营造了自己的艺术一面,也能消磨一些寂寞无聊的时光。

马宗霍在《书林纪事》里说:“慈禧太后垂帘当国,亦喜怡情翰墨,学绘花卉,又学作擘窠大字,常书‘福’、‘寿’等字以赐内外大臣……”

在书法上,慈禧较常练的是‘福’、‘寿’此类的字,故宫有一幅《福禄寿三字》轴,上面自题“光绪戊子新正御笔”。▼

慈禧太后便服像美国画家卡尔绘

这幅字的书体是民间流行的一种方式,用象形手法组成,福和禄两字共用偏旁礻,整体看起来像画一样。

爱上写字作画的慈禧,其实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底子,但大凡这样的女政治家都要强,所以慈禧就找了不少人来代笔。就算不是自己画的,最后印上自己的章,不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嘛,而且出于政治目的,慈禧也需要用这些所谓的“御笔”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

比如这幅《鱼藻图》,上面的大题字为“海国春深乐有余”,最上方的那枚大印就是“慈禧皇太后之宝”印。▼

慈禧太后便服像美国画家卡尔绘

这幅画是慈禧69岁时的‘作品’,画中一条游鱼在水藻中悠游,整幅画色彩淡雅清新,绘画技巧不差——不过,这大概率不是慈禧所画,而可能是缪嘉惠的代笔。

缪嘉惠是慈禧绘画活动中的主要代笔人,一名昆明来的孀妇,跟了慈禧有20多年,受到的恩宠可不少,比如她被免去跪拜礼,被赐三品服色,每月还有二百两的工资。可想而知,慈禧有多喜欢她的画了。

缪嘉惠擅长花鸟画,受到恽寿平、邹一桂等画家的影响,画风清新,设色典雅,早在进宫为慈禧代笔之前,就已经被大户人家争相购买作品,很有名气了。

慈禧太后便服像美国画家卡尔绘慈禧太后便服像美国画家卡尔绘慈禧太后便服像美国画家卡尔绘

慈禧虽然也自己动手写字作画,不过长进不大,遇到需要赏赐的时候,几乎不用自己的亲笔,毕竟用专业的比较体面嘛。

光绪二十年,慈禧60大寿,但凡有来献礼的大臣,都会得到慈禧的“御笔之宝”回礼,不知道的人可能就疑惑了,这太后哪来的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写字作画啊——人家都是最高掌权人了,还能花时间为臣子作画不成,这自然都归功于她背后的那些专属代笔人了。

除了缪嘉惠之外,还有王韶、阮玉芬两位女画家,也有男性画家,像当时在如意馆供职的屈兆麟,他的工笔画功底就很不错,因此也被慈禧相中为代笔。

慈禧太后便服像美国画家卡尔绘

现在看这些署名慈禧的作品,虽然上面都有慈禧的印章,但大家心知肚明,真正属于慈禧本人的笔墨,其实很少。

署名慈禧的书画,一般被分为高、低两个档次。低水平的如这幅《指画凤凰图》,指画就是用手指代笔,用这种方式来画画,难度很高,与用笔的相比较,造型较不准,只有水平高深的人才能画出优秀的作品。▼

慈禧太后便服像美国画家卡尔绘

《指画凤凰图》的作者指法显然不熟练,这凤凰看着就和用笔画的差很多,线条、神韵都不尽如人意。

水平高的那一挂,比如下面这幅《牡丹图》,颜色清新,造型准确。话说回来,慈禧的牡丹图画得挺多,因为她的字画大多是有实际用途的,就是作为赏赐品,所以题材都是以吉祥寓意居多,牡丹、松、菊、蝙蝠、福禄寿,都是这类型的题材。

慈禧太后便服像美国画家卡尔绘

事实上,署名慈禧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具有较高水平的,而这些高低水平之作,公认的看法就是,高的是代笔,低的嘛,就多是慈禧的亲笔了。

慈禧的亲笔书法水平也不高,虽然代笔多,不过有一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倒是她亲笔所写。因为抄写经书需要本人来才能显得心诚,所以这件年慈禧用朱砂笔书写的字幅,就成了少见的慈禧的亲书,水平如何可参看一下。

慈禧太后便服像美国画家卡尔绘

慈禧不仅善弄权术、热衷政治,在生活之余也爱附庸风雅,想用书画方面的艺术才华来装点自己,虽然书画多由人代笔,但也算是代笔的人尽皆知,这让原本话题性十足的慈禧太后,又多了一个可供人探赏议论的点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7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