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们总想着远离不好,多遇好得,殊不知

2023/6/19 来源:不详

(一)

《佛后感悟》第4篇

学佛就是运用佛理破除执着心,而贪嗔痴慢疑五种习气又都是执着心演变出来得,所以消除贪嗔痴慢疑,不如直接削弱或者消灭执着心来得直接。用什么方法最有效呢,这个因人而异,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实修”戒定慧”三学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通过精进地持戒从而产生定力,当这个定力足以对抗所遇到的五蕴,不被其扰,便会由内而发升起大智慧。这个智慧并不是聪明,是般若的代名词。而这个大智慧也不是外来的,而是我们本来就所拥有的。

通过戒定慧这个实修过程,让我们摆脱了欲望得控制,从而自性显露,便升起了大智慧。获得了大智慧,我们便会看透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消除烦恼。

(二)

如何持戒

如何去戒呢,大乘佛教最根本最具体的是五戒即戒杀、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这五戒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都可持戒。但是我想,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可以做到,所以也谈不上戒了。而对于具有饮酒习性的人或者具有邪淫习性的人实际上是一个好的机会,正因为其有这个习性,并且这两种习性确实容易成瘾,那么对于这类人而言就获得了戒的机会,这里先不谈如何去戒,戒必然有方法,不用方法得戒,即使是吸烟成瘾者也难戒除。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虽然没有大乘佛教中得五种习气,但是其他得习气必然有,且多种多样。那么对于每一个人,首先要寻求所戒目标,戒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从持戒中发现其中的奥秘,从而借此机会体会到空性。

拿当今我们最常见的习气,那就是下班后,躺在床上,本能地就会拿起手机,漫无目的得不停地翻着,因为这样耽误了休息,即使我们发现了这个坏处,但是,还会本能地拿起手机。这就是一个戒的机会,

如何戒呢,硬戒,不好戒,因为没有它我们会觉得少了点什么,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无法控制得看手机转到了根本就不看手机,进入了另一极端,那么势必会产生不好的反应,如躺在床上你不看手机,但却因为缺少点什么而心烦意乱,根本无法入睡。

当然如果一直得坚持下去,慢慢的会破除这个戒断反应,但是这很痛苦,也很不高效,遇到更加顽固的习性时几乎不能戒除。如何能轻松加自在地戒除呢,而且是当下就可以戒除呢?那我们要了解一下所谓得空性,了解空性,可以说对任何习气都可以轻松化解。

了解空性,要从《心经》的一句话入手,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可以理解为所有相。这句话蕴藏着空性的境界。即脱离了二元对立,空即不空,不空即空。也就是对于所戒习气我们做到不对抗但也不去理会,戒而不戒,不戒而戒。也就是我不反对它得存在,但是我不去理会,体会到这种心境,你的心自然不被其所控制,那么就简单了,该睡觉了,我自然手机放下,而我需要看手机时,自然可以拿起来看。一切都很自然都是由你的本心来控制,不进入任何一极端。

(三)

不对抗便接纳

以上所说有点抽象,我再举个例子,如邪淫者戒邪淫,他为了戒掉邪淫,不去看不健康的视频,不去看大街上的美女,甚至运用断念法,不让自己被念头带着走。但是不健康的内容网络上很多,而穿着性感之女,大街上也多如牛毛,那么他根本就无法做到完全不接触,而当他外出时,自然会看到美女,浏览网页时很容易看到诱惑的图片,但是因为他意念告诉他杜绝这些,所以产生了矛盾,当遇到时必然会产生烦恼,因为这个时候他所追求得也就是执着的是没有这些画面,当这些画面出现时,就会形成因想得空而不得,从而产生烦恼。这和他以前邪淫时因想邪淫而不得不是一个道理吗?两个极端,本质却是一样得,这就是色即空,空即色地体现。

我不追求它,但是我也接纳它得存在,这就是所谓得空性。空性会生大智慧,从理论上讲也可以说清楚,空性脱离了二元对立的世界,不执著任何一面,那必然会看清楚全部。如夫妻之间,当你执着于他得缺点时,必然看不到他得优点,至少在吵架时你看到的全是对方的缺点,如他为什么不让着女人,他为什么脾气那么大等等。而热恋时,却看到对方都是优点,所以想让你吵架,也吵不起来。

试想,如果你获得了空性,即不执著与他得缺点,也不执着他得优点,当他因为工作生活中遇到烦恼而发脾气时,你便会由内心本能生发出慈悲心,此刻只有关心与责任,这样他也会因为你的关心而慢慢得好起来,最关键得是因为你不执著他得优缺点,那么你会很清晰地看到,他为什么会发脾气。这对于夫妻之间的感情,岂不是很好吗?

(四)

远离即接近,接近即远离

人们总是逃避不好的事物,去争先恐后地追求好的东西,但往往事与愿违,想获得好的东西,却迟迟不能获得,而想远离坏的事物,却处处倒霉。这不就是你想远离,却总是在接近,想接近却都是在远离吗?

当你追求好的事物时便会因为不能获得,或者说在获得得路上时,便会因为想而不得而新生不自在。而这种烦恼又再一次影响到你的判断力和思维,这让你更加得不能获得你所追求得。而即使你通过努力获得了你所向往的,但是因为变化,你再次失去时又生烦恼,周而复始。

同样的道理,你不断地逃避不好的事物,但是有些事情你是逃避不了得,如丢失钱财,不小心摔伤等等一切不好的事情你无法预料。但因为你执着着平安无事的状态。这又形成了因想得而不能得的情况,你又开始心生烦恼了。

所以说,无论是追求所谓得好还是逃避所谓得坏,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执着,都是烦恼得来源。唯有通过戒定慧实修加之空性的理解,从而消除执着,就消除了烦恼得来源。此刻不执著不代表不去做,而是无杂念无分别地去做,而对于做什么?那就是所谓的机缘了,而且是当下该做的事情。因为你得不执著,也会让你更加专注地去做当下的事情,也更容易成功,因为你心无杂念,权力投入,自然会有好的结果,当然,结果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你已经获得了自在心。

——学佛是为了让你找到空性,而空性正是你的本性。获得空性少不了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获得本性得你,自然会发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之奥妙。#佛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