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弘传背后为什么菩萨们要学沤和拘舍罗

2023/5/9 来源:不详

说到“般若波罗蜜”,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在各种书籍以及影视作品中,这个佛教用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例如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中,在利用月光宝盒穿梭时空时,使用者便要念一句咒语:“般若波罗蜜”!

事实上,“般若波罗蜜”为梵语音译,“般若”的意思是智慧,但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指体悟佛陀真理的特殊智慧;“波罗蜜”意为达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合起来,意即能达到解脱彼岸的智慧,佛家认为这是人生的最高智慧。

而在大乘佛法中,与“般若波罗蜜”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叫做“沤和拘舍罗”(又译“沤和俱舍罗”)。尽管这个用语不太为人所知,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与“般若波罗蜜”可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道行般若经》中说:“菩萨摩诃萨当学沤和拘舍罗,未得般若波罗蜜者不得入,已得般若波罗蜜乃得入。”又说:“菩萨摩诃萨皆从沤和拘舍罗般若波罗蜜中出。”

“菩萨摩诃萨”即那些本来成佛,却不至佛道,而是回向众生、济度众生的大菩萨,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弥勒等。连祂们都“当学”、“从中出”,可见“沤和拘舍罗”的重大意义!

那么,何为“沤和拘舍罗”呢?

跟“般若波罗蜜”一样,“沤和拘舍罗”也是梵语音译,可意译为方便胜智或方便善巧。它是指运用般若智慧去对待、处理、解决一切人生现实问题,去适应、随顺、化导、沟通一切社会关系,当然也包括因时、因地、因人、应机契理地弘传佛法,广度众生。

可见,“沤和拘舍罗”是“般若波罗蜜”的具体实践和运用,没有“般若”,“沤和”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方向;而没有“沤和”,“般若”也就无法实践,不能深入人间。

所以,佛教在接引度化众生(传教)时,往往会根据不同的“场景”,采取特定的语言策略,并借助建筑、雕像、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及皈依、讲法、授记等宗教仪式和活动,努力使受众理解佛法,信仰佛教。

季羡林先生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曾引述了巴利文《小品》中的一个故事:

两个比丘来向佛陀抱怨:现在的比丘,不同姓,不同名,不同门阀,不同家室,都来出家。他们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毁坏了佛所说的话,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

佛陀听后当即斥责他们是傻瓜,因为用梵语来传法晦涩难懂,“既不能诱导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强信仰,而只能助长不信佛的人,使已经信了的人改变信念。”

在佛陀看来,用什么语言来宣说佛法并不要紧,关键是要使受众方便理解佛法,容易信仰佛教。事实上,世间的一切事业,无论理想、目标、价值、使命如何远大,如何高尚,都需要有效落地、执行,才能成就。

佛教弘传世界数千年,“般若波罗蜜”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不那么出名的“沤和拘舍罗”,应该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完.

~如果您觉得还不错,

别忘了点赞、转发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7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