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够无所不知

2023/3/30 来源:不详

白癜风早期好治疗吗 http://m.39.net/pf/a_4762337.html

*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五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5分钟)

07:06

康德说:“物自体不可知”,为什么物自体不可知?因为“物自体”就是本性、本我,它具有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特点,它是宇宙万有的本体,那么你用知的方法去知它,肯定是知不了的,因为你有知就会有所不知。

那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所不知呢?那必须求无知,这个无知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所以你要想达到无所不知,就必须放下知识,放下思虑,放下起心动念。

所以古人说:“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这个听起来比较抽象。古人很擅用比喻,说:“圣人用心如镜。”圣人的心就像镜子一样,你看这个镜子上本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它没有任何的图像,所以才能够“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谁来了就现谁的像。中国人来了把中国人能照清楚,外国人来了也可以把外国人照清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镜子本身没有任何的图像,这个叫“无知”,那么它起作用就是可以照见万物,这个就是“无所不知。”所以古人常用镜子比喻真我那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特点。

“寂”就是不动的意思,本性中没有起心动念,故不动这就是“寂”,这是本性本具的定力。“照”就是光明,这是智慧,是本性本具的智觉的功能。本性本自寂静而又无所不知,这是自性本然。

“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定智湛然,恒在本心。”所以说,“圣人用心如镜”,就是比喻圣人的心能够照见万事万物,但是虽然照见,却不留任何印象。就像这个镜子一样,来不预计,去不留恋。别人是否来照,或者照完之后,是美是丑,这个镜子都不留下任何印象。这就是圣人的心,寂然不动,而又无所不觉。

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就知道了,要求“无知”,必须“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心缘相”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思虑。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禅宗也提倡不立文字,开口即错,动念即乖。所以你要回归自性,找到真我,就必须放下思虑,修清净心。

所以有人也形容,“圣人心如止水,波澜不兴。”把圣人的心,用这个水来比喻,当这个水波涛汹涌的时候,你看这个泥沙被带了起来,它对外界映照不清楚,而且还有很多的歪曲。这就像一个人的心有大怒、大悲、大喜的时候,心水涌动,这个时候所说的话都是过分的,所做出的判断都是偏激的。只有把心平静下来,连小小的波纹都不起的时候,你才能够看清外界的境界,如实地反映外界的人事物。

所以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清净心的方法。道家庄子的“心斋”、“坐忘”、“致虚极”、“守静笃”,宋明理学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乃至孔子教人的“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乃至我们现在所说的“琴棋书画”等等,都是修清净心,让人心静定的方法。

所以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什么叫“游于艺”呀?“游,泳也”,必须深入到一定的层次去“游”,这个才叫“泳”。“游于艺”,就是任何一个技艺,当你深入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它都是一种仁术,它都是与“道”相通的。

所以当任何一个技艺后面加上“道”字的时候,这个字不是随便加上去的,说明什么呢?说明你从这个技艺深入下去都是和“道”相通的。比如说,茶道、武道、棋道、包括孝道,你尽到极致的时候,都是能够回归自性,找到“真我”的。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2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