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般若 > 般若功效 > > 佛教ldquo般若rdquo

佛教ldquo般若rdquo

2022/5/30 来源:不详

“般若”是梵语。古印度人认为自己是梵天的后裔,故称其文字为梵文,其语言为梵语。

中国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却没有一个对应的词语能圆满而究竟地解释般若的内涵,故译经家为了尊重般若的原意,没有将其翻译成中文,而是保留了原有的发音。

因此,“般若”为梵语的音译。如果一定要将其翻译成中文,则可勉强译为“大智慧、妙智慧”。

中国人会把智慧和聪明两个词语等同使用。

世间“聪明”的内涵大致是“博学多闻、见多识广。”

年轻人的聪明,就是博学多闻,从学习中获得的,但因为缺乏经验,往往这些知识学问难以致用。

而老人的聪明,则是从经验当中获得的见多识广,他们可能没什么文化,但说出来的话总是很耐人寻味。

他们通过自己一生中的每年、每月、每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交往到各种各样的人,一点一滴积累出对人生的见地。

佛教的般若并非俗世间的世智辩聪,他包含了通达真相的道理以及救助众生的慈悲这两个方面。

“通达真相的道理”即是能够了知世间的无常变幻,能够正视每一个当下的因缘交错,彻底断除自己因为执着而带来的种种烦恼,即是智慧;

“救度众生的慈悲”,就是帮助一切众生在其内心不再执着于世间的假相,即是慈悲。

佛陀在觉悟的修持过程中认识到,一切的烦恼都起源于“自他分离”,凡事不愿自己吃亏,也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等等。

智慧就是让自己认识一切事物、一切人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本质上并没有高贵、低贱的区别;而慈悲就是在具备智慧的正见后,真正去体会各人因缘的不同,排除“自己”“他人”的对立。

甚至于认识到自己与一切众生在无数世以来曾互为父母子女,都曾经山盟海誓、不愿分离,如今却怒目相视、互不来往,以这种剧烈的反差激发出我们内心的悲悯和救度。

因此,佛陀的般若,从根本上来说是智慧与慈悲的交融,也是高度理性与高度感性的并起。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智慧一词去完全概括般若的内涵。

所以,想要获得般若,绝不可只知道埋头念佛、盘腿打坐,而是需要依靠长期可靠的闻思以及与他人相处时的相互体谅,才能逐渐达成。

般若并非一种知识,而是内心强大的知识系统和外在和谐的行为展示的集中体现。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END-

了解更多详情信息

欢迎添加本堂的客服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