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苦谛到缘觉,春夏秋冬又一春凭什么封
2023/1/6 来源:不详隐世的僧道,止水般诵诵喃喃;欲平那海潮来去无定。
忽有一日,潮落而现晦暗暗薮,鱼兽狰狞,人皆惊逃。
见一稚子,天真烂漫不知所惧,信步赏玩如入家中院,而渐没入罪恶尽处;则然望之。
俄顷,稚子复返,道见海中蓬莱;僧道纷向来处而奔,迎面不见空无,但见汹涌而来,那欲望之海……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一部代表影片,以寺庙为背景,将人生中应该经历的痛苦、烦恼、解脱、爱与恨等都融入其中,阐述人生如四季回圈、生生不息的道理,这是一部深刻复杂的影片。
电影结构简单但是很完整,故事易懂却深远,全片虽只句对白,但更多的感受与体会是透过画面散发出来。
电影按四季划分成4个章节,描写小和尚随岁月成为老僧人所经历的种种七情六欲——孩童时贪玩杀生背负心债,年轻时还俗到城市追求爱情,中年时杀妻入狱,年老时在寺庙收留孤儿,仿佛是幼年时的他,轮回的寓意赫然呈现。
看完《春夏秋冬又一春》,小和尚的一生令我感受到人生的变幻无常。
电影中以四季变化来象征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其中所蕴含的深沉意涵,不同的观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以不同心境观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四季并非一年的四季,而是人生的四季。
四季的递嬗,一如人世的轮回。
金基德在摄影美学方面当然有其讲究,但他的制作手法每每是短时间、低预算的“战斗式”进行,因此其电影画面经常局限在仅仅两三处的固定场景,以便于精准有效的变因操作。
例如说,他在年获颁威尼斯金狮奖的《圣殇》,就只花费了十天拍摄。即如《弓》拍出船上海天一色的美景,由于物件极简,构图单纯,场景单一,类似的影像长时间看下来,仍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春夏秋冬又一春》虽然大多也是固定场景,在以四季为主体框架的剧本要求下,金基德必然需要分别在春夏秋冬不同时节进行拍摄。单是四季分明色彩各异的景致,就足以带动丰富的视觉体验。
而其取景之精准到位,不需要复杂的运镜技巧或昂贵的摄影设备,只凭重复的镜位运动,山水四季之美即得以确实彰显。
至于美景之外呢?
直观来看,《春夏秋冬又一春》可能是有关人成长、蜕变的故事。
依循四季进展,剧中作为主角的少僧,从童年、青年再到壮年,呼应着季节转变,小和尚因为个人选择而遍尝人世欢愉、痛苦,乃至于转醒澈悟。
作为另一核心人物的老和尚,则扮演着诱导、教化的智慧老人角色,为小和尚指引缘觉之路。
电影里还藏了很多带有类似心理投射般的意象。
影片中的主要场景为那湖中的大雄殿,湖与外间以一道门相隔,门上题了“人生庵”三个字,整个湖就是一个人生庵,亦是表示了人生。这不只是一个小僧的故事,而是世间所有一切众生的故事。
若要从寺庙外出,或从外进入寺庙,则须依靠一叶舟。这叶舟,就是外与里的联系。
广大的湖水则像是人们丰沛的情感,人就像湖中载浮载的船,随着情绪高低时而狂喜,时而低落,更好玩的是,船是湖中唯一可以往来的交通工具,明明船已经被划走了,但老僧却违背了“要坐船才能外出”的逻辑,神出鬼没地出现在画面中。
在暗示了老僧早已超脱尘世间的情感波动,可以在一旁观之,却不因此随之波动产生烦恼。其他还有场景中漂浮在湖面上的寺庙,却需要凿井;有佛可以参拜,无佛也可诵经祝祷;有舟可以渡水,无舟亦可来去;利刃可以杀人,也可铭文,有无之间,有真有无……
这里面的“里”不仅是指人生庵内,亦是指老和尚和小和尚的内在自我。“外”除了是指人生庵外的尘世,亦是指两人自我以外的世界。
而题着“人生庵”三字的门,就是二人与自我以外的尘世的分隔。
春天之时,小和尚因贪玩而在鱼、蛙、蛇身上挷上石头,而令鱼和蛇死掉。
事后老和尚曾训斥,若小和尚救不回那些动物,他余生心中也会系上石头。夏天之时,从外而来的求医少女令血气方刚的小和尚起色心,按捺不住与少女发生关系。
老和尚说:“小心爱情。爱情会产生执着与欲念,有了执着,再来就会产生杀生之念。”
老和尚并没有阻止,只是在事后说这是自然之事,并请少女离开。而小和尚在少女离去后也趁夜离开。
这两件事,老和尚本可即时阻止的,但他并无即时阻止。
小和尚的贪玩和情欲,老和尚都视之为自然之事,既是自然之事,就由他顺应自然,不加以阻止。
但即使这是自然的发展,也有其相应的果,而小和尚就在往后承受这些自然所带来的果,这亦是老和尚希望小和尚得到的教训,故未有即时阻止小和尚的行动,而是事后加以责罚。
小和尚当时并未明白每件事都存在着因果,发现鱼和蛇死了,只感到伤感和后悔,少女离去,自己只感到不舍,这些仍然是依从自己的感情而作出的反应。
小和尚成长后,因杀人而被逮捕,这是直接的因与果,但往前追溯,似乎这是因为当初小和尚顺应自己的情感,离开人生庵所致。
至冬天之时,小和尚已到壮年之末,他重回人生庵,老和尚早已过身,但小和尚选择留于人生庵。
有个妇人带同婴儿希望小和尚代为养育,妇人于深夜离去时不慎堕入小和尚在结冰湖面上所挖的洞之中,因而淹死。
小和尚于翌日发现此时,他掀开妇人的面纱,相信是得知妇人为那时候的少女,随即在自己身上系上石头,穿上妇人的皮鞋(少女当年亦穿着同一对皮鞋),带同佛像往山上走。他走到山顶,回望人生庵。
整个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
他系上石头,穿着妇人的皮鞋,忍受痛苦地走上山,这是一种苦行,石头和皮鞋,代表着他过去犯下的罪孽,佛像则表示他心中已略为领悟到佛道。不过这个行为不是一种赎罪,而仅仅是他选择面对过去的表现。他在山上回望人生庵,亦是他回望自己过去的一个象征。到时,他似乎真的懂得面对过去的一切,明白自己种下的种种因,要自己承受所带来的种种果。
很多时候,人都是如此。
自己种下了因,却蒙然不知。到自己要承受其果时,却又怨天尤人,不追溯根本。现实中,不太多人懂得及愿意回望自己过去所做之事,以致忘记自己是如何走到目前,不能够面对自己的过去,不能够为过去而负责,亦无法计划未来的路。
我认为,认清每一件事背后都有因果的存在,才能令人认清自己该走怎样的路。懂得回望过去的人,才能够面向未来。
另外,小和尚从小到大所犯下的罪孽,似乎都与外间有关。小和尚把动物系上石头,是在人生庵以外的山涧;
那少女是来自人生庵以外的地方﹔及后小和尚出走至人生庵以外的地方;
长大后,在外杀妻,杀妻后,从外逃回人生庵,警察来到人生庵将小和尚带走;
服刑后,小和尚回到人生庵,妇人从外而来。
如前文所述,人生庵与外界是被一道门所分隔的,人生庵内,大概就是小和尚的内心﹑自我,而人生庵外,就是代表一切的外物。
小和尚经不起外物的诱惑,在外犯下罪孽,更往外走,这象征着小和尚摒弃了自己的心而投入外在世界,当失去了自我而随外界而流,便很容易犯下过失。
而小和尚杀妻后,逃回人生庵,这不仅是逃避追捕,亦是一种初步的觉悟。他似乎知道,在自己最迷惘的时候,只有在人生庵才能找回自己,认清自己。
事实上,他回到人生庵,在老和尚的指导下,他的心境的确由暴戾转为平和,开始找回一个人应有的意志。
他服刑后,回到人生庵过活,修练功夫。他修练功夫,并不是为战胜别人,而是透过运动,寻回自己与自己联系。
保持着自我,亦是一种生存之道。
面对尘世的各种影响及诱惑,我们不能够随之而流,若随之而流,则会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现实中不乏例子,人们追名逐利,或不择手段,或迷失自我,犯下罪孽。
到头来自己承受苦果时,才回首细看,发觉自己所追求的,不是自己最想要的,只是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及诱惑。
如果人在做每一个抉择时,都清楚知道自己内心所想的,坚持自我,就能清楚决定自己的方向。
老和尚在木质地板上写下般若心经,心经可以让心静,老和尚要小和尚用他犯下罪行时的凶刀来刻心经,要他每刻一个字就要去除一点瞋念。
刀可以用来杀人,亦可以用来刻佛经,在这里是再明显不过的改过赎罪,让刀从宣泄愤怒却带来更多烦恼的凶器,转变成为让自我反省、远离瞋恨的渡筏。
小和尚一开始刻划的时候,刀刀费尽气力,那是他最原始的情绪与感情,也许是小和尚因为无法占有而妒忌的怒气,他还是把握不住自己的心,因此他无法好好操控手上的刀,手掌也因而渗出血来。
刀已不是杀人的凶器,刀刻的只是木板,但是字刻的却是他的心。随着不停地刻写,他的内心似乎逐渐安定下来,表情也变得平静祥和,手上的刀也不再摇晃,如熟练的工匠般,刀子随着小和尚手的动作,灵活地抠挑着经文。
心经刻完了,小和尚也累得在一旁睡着了。老和尚为经文涂上色彩,当他醒来后看到刻划的经文后心头一震,经文已如秋天的枫红般瑰丽,原先心中的罪孽已然消弭,愤恨已然排解。
小和尚的心灵也平和地升华,可以平静地和来逮捕他的警察归案。
人因爱欲而产生占有,可是如果不能占有呢?能放得下的人就过了这关,放不下的人可能就会动了杀念,因此最后他出狱回到佛堂,拖着石磨带着佛像上山那段路程,穿插着春之卷时他曾经做过地杀业,一步一步都是对过往点滴的赎罪。
过去的日子里,他一直在逃避,现在他想要勇敢面对这清晰真实的世界,潜心向上,修练并渡化自己,当他在山顶上静静地坐在半跏思惟菩萨像旁时,他也露出了像佛像般庄严的微笑。
从这里可以看到,金基德的“自行其道”回圈概念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变本加厉。
表面上这部作品弥漫着暴雨过后的宁静气息,孤立在荒山野岭、四面环湖的寂寺的定与恒,衬托出四季景致的更迭及船来船往访客的出入;
从寺外数尺之遥的外门、寺院前门、到寺里做为和尚寝室与佛堂屏障的小门,这三道门是窥伺、是介入、也是退出……
四季轮了一回,电影里却已过了数十载。
如果说那沉默的、风平浪静之下隐隐浮动的燥郁,在《春夏秋冬又一春》里太矫饰、太显得刻意,历经《援交天使》片尾了畸形恋阴影与残酷亲情的试炼后,《春夏秋冬又一春》无疑宣告了金基德美学上的修成正果。
这部更上一层楼之作把故事主场景重新拉回他早期偏爱的密闭空间里,那份孤独与隔绝,没有名字、无须语言,利用写实场景营造非写实意境。因为害怕翻译无法确切,金基德只以空境传达情感,以最原始的肢体语言,重新定义他一向执迷的爱与救赎主题。
最后,影片中所表达的轮回讯息亦能指导我们。
戏中老和尚最后选择自焚结束生命。我认为他并非涅槃。
老和尚放下的衣饰,在他死后出现了一条蛇,而到小和尚回到人生庵后,那条蛇就如老和尚般睡在被铺上。
由此可以推断,老和尚并未超脱六道轮回,而是转生成一条蛇。
老和尚自焚时落着泪,表示他是带着遗憾离世。
这种遗憾从何而来?老和尚一生居于人生庵,养育小和尚,用自己的方法教导小和尚,一方面让小和尚顺应自然,另一方面又见证小和尚逐渐堕落。虽然小和尚其后能重归正途,但老和尚依然察觉到自己的无能。
老和尚终其一生,用尽努力自我修行,并引导小和尚,但始终未能达到涅盘,超脱六道的境界。
因为世事总不是尽从人愿,任人再努力,亦有其他因素影响。老和尚个人修行甚高,其犯下的罪孽,可能就是任由小和尚顺应自然,结果影响无辜生命(这也能解释何以老和尚会转生成一条蛇)。
姑勿论能否超脱轮回,且说人能否没带半点遗憾善终,似乎也非自己能够控制。
若仅止如此,《春夏秋冬又一春》只不过是又一支心灵工作坊式的成长剧。
金基德之所以是金基德,就因为他是个如此不甘于类型俗套、同时不在乎世间评价的创作者。四时荏苒,老僧少僧的组合又再重现,扣合本片一再出现的佛门意象,是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实则是一部世道轮回为主题的电影。
自然死生循环,人世业障仍然,带有强烈的宿命色彩。
即便以生机盎然的春天收尾,想见这新一世代的小和尚也要如当初少僧般,从苦痛的教训中学习成长,实在令人备感寂寒。
影片结尾又回到孤儿慢慢成长,他的成长,与小和尚十分相似。
这个春,是孤儿的春,却又似小和尚之春。
最后一幕着实有趣,孤儿重覆小和尚幼时的欺负动物的举止,原来这不只是一个小僧的故事,而是众生在世间轮回的故事,金基德给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为线索,点出生命之中五蕴的演绎,从童年顽皮、少年情欲、中年罪孽到老年悟道,藉由春夏秋冬递嬗轮回的意象,说出人生变迁的本质与蕴含的深刻意义。
这其实也就是每个人人生行经的苦乐参半的过程,因为因缘而产生了烦恼,当走过这些苦乐交杂的欲念,进入不着欲念的境界,便是解脱成佛之道。
所以六祖慧能才会说“烦恼即菩提”,一切的贪嗔痴,一切的烦恼,都是值得感激的修炼,在经历世间本应有的苦痛后,才能化为拈花微笑、轻轻俛首,俯看一切众生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