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解读第22天禅定的妙用,一念

2022/11/18 来源:不详

“摘要:“八风吹不动”时,就算圆满了。“八风”是指好运、晦气、诋毁、美誉、抬举、讥讽、苦头、快乐八种干扰,如果能够在这些干扰面前岿然不动,凡夫也可以成佛了。”

声明:本文引用文字来自书籍《图说金刚经》之第二章第八节,版权归相关方所有,本文如有引用该书的图片会做模糊处理,远没有书籍中图片精美,喜欢的读者可以在免费阅读本文后购买该书籍,如有侵权,请联系并删除,谢谢。

禅定的妙用一念入定般若生禅定未必可以带来悟道解脱,但悟道解脱却绝对离不开禅定。从外表看,佛教禅定与其他宗教的修行方式很相似,但在佛法中它上通修慧,下连持戒,几乎可以涵盖佛法的方方面面。《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八节

思考与行动是对立统一面,在一刹那间二者是排斥的,思考的时候通常不能有所行动,行动时候大多不能深度思考,思考和行动就像是我们的二条腿,如果生活中一直是单腿跳,那肯定是走路不便的,人生的道路同样如此,实践(行动)和理论(思考)要相辅相成,二腿配合的好可以健步如飞,才能突破人生每个阶段的瓶颈;再举个栗子,吃饭经过双手送到嘴里,经过牙齿咀嚼、喉咙下咽(行动),但如果肠胃消化功能不好(思考),那吃再多也不吸收营养,照样骨瘦如柴、面黄肌瘦。

佛示范的最后一项修行是禅定。他是要教大家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穿衣、持钵、乞食、整理衣钵、洗脚等诸多修行,带给各人什么收获。大家注意,禅定是佛法修行的重要手段,同休息有着本质的区别。禅定的本质是什么?禅定就是通过静坐冥思的方式让散乱的思绪平定下来,专注于纯明的境界。长期不断地禅定修行,会让心变得纯净明洁,不生虚妄,再进一步,就能够体验到无上般若的本体了。《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八节

情绪强烈波动会严重影响大脑的理性决策,个体的思维是有惯性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当想事情怎么想也想不通的时候,这时如果情绪波动的厉害(如:兴奋、激动、生气、愤慨等等),是不适合咬着不放继续一直想一直想,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挑战和紊乱;往往睡一觉或过二天也许就想通了,遇事冷静、沉着应对,往往更为有效,光有情绪并不能很好解决问题,即使靠情绪看似解决了,潜在副作用危害也是巨大的。

理解禅定有两个关键:一是专注;二是纯明。专注就是让思维集中在纯净唯一的境界上,不散乱,不生发虚妄,也可以叫安住真心;纯明则是专注的境相清晰明了,不混浊,不朦胧。也就是说禅定要有超然物外、清澈宁静的“出世”品质。所以专心劈柴不是禅定,出神发呆也不是禅定,昏昏欲睡更不是禅定。《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八节

修禅定有很多好处,但在《金刚经》导入序中,它主要是归纳、整理等总结性用途。因为吃饭、穿衣、走路、打坐等一系列修行下来,思维相对散乱,也就很难形成统一的知见,更不用说证见无常、无我、不生不灭的般若实相了。而最后的禅定恰恰就是针对以上的总结,把在琐碎修行中的散乱体会积淀、整理成纯净融通的正知正念,为体验般若实相提供理想的思维空间。《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八节

个体的大脑,受经历、知识、文化等等环境影响,所形成的认知世界是不同的,尤其是没有接受过系统化教育,即使努力自学(无论通过理论还是实践)也很有可能是不完整的知识碎片,这种情况下更要通过自我对掌握知识完整性的感知,来进行有意识的、针对性的自我完善,“把在琐碎修行中的散乱体会积淀、整理成纯净融通的正知正念,为体验般若实相提供理想的思维空间”。

禅定不是速成法门,它需要四个层次的精进,只有修行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参禅修定,才会越来越接近般若的光明。就像是北宗的参禅大师神秀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禅定是渐修的方法,当修持到“八风吹不动”时,就算圆满了。“八风”是指好运、晦气、诋毁、美誉、抬举、讥讽、苦头、快乐八种干扰,如果能够在这些干扰面前岿然不动,凡夫也可以成佛了。《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八节

禅定是悟道的必由之路,连释迦牟尼成佛都离不开它,所以,他在最后教大家禅定,是希望众人安下心来,去觉悟这一系列的平凡实修。但不明就里地盲目模仿也不能达到禅定的根本目的,因此,接下来的《金刚经》,就是佛所做的修行指导。《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八节

类似《论语》的“吾日三省吾身”,自省是指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如:用理想及信仰来支撑本我的精神,用安然及宽容来接纳周遭的目光,用理性及判断来解决情感的危机,用主动及关爱来赢得朋友的友情,用努力及毅力来实现最初的梦想,用自省及行动来修正自身的缺点。一日三省,是指每天要三次回想自己是否做的合乎圣人教诲,扪心自问“今天我做对了吗?”,形容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对于工作、生活和学习我们都应当一日三省吾身,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禅定与修行专注与安心专注是禅定的重要属性。这个过程是不需要思维和观察的,它只需要让过去、未来、现在或法义的影像甚至各式各样的推理、想象、感觉、情绪和冲动,全部都从心中自然流过。攀缘之心安静下来,杂念越来越少《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八节

攀缘有二:

-一是:世俗中认同的,为了名利等不择手段强求不已;

-二是:佛法中,心不独起,必有所对之境,攀缘于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谓之攀缘。又心忽彼忽此,驰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处,忽在此处,谓之攀缘。

修行一定要修清净心,修平等、觉,你就一切自然。有愿无求,愿生西方净土,这是愿,没有求。愿是真心,求是妄心,这里面的差别要懂得,愿是随缘,求是攀缘。我举个例子来说大家容易理解,我们希求有一个好的念佛堂,这个希求是愿,什么时候我希求的?你们看看我笔记本里面写的,一九六一年,我就在求。这是求愿,我没有去攀缘,没有到处跟人讲赶快来化缘、来建,没有,三十多年来随其自然。到这边来,说说,他们就真干起来,这叫随缘。李木源居士,这边同修他们真干,当真来搞,我们不过打个妄想而已,打了三十多年妄想,并没有希求我一生当中真正会去建这个道场,没有这个念头,念头都没有。他们听了我这个说法就很认真去做,好事情,我就顺水推舟。从这个地方诸位体会,愿跟求不一样,随顺自然成就,没有丝毫勉强,你就自在。如果天天求,希望赶快能成功,那不就累死了,苦死了,你这个负担多重,有愿无求是一丝毫负担都没有。众生有福,诸佛善神拥护,它自然就出现;众生没有福报,我们怎么勉强也搞不成功。佛家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个求是愿,愿是随缘,不是世间人那种求,那个求是攀缘。攀缘纵然成就,麻烦很多,它不是自然成的,它是很勉强成就,后面的后果一定不如意、不理想。我们从自古至今许许多多大德,他们示现度化众生的行谊之中可以看到,没有勉强。(参考资料: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道(客观规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世间因缘自然也有和合之玄机,人类一直在破译道试图解释清楚所有的现象,这样能更好地顺应促成良性发展的道以及避免恶性发展的道,在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提到市场是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共同作用下,谁占主谁占辅是看具体场景的。能按住真心,直到扭转乾坤,那就不是妄想了,时机是要等待和创造的,所以,攀缘心也是向上心,但要驾驭好这颗心。

八风吹不动贯穿禅定过程的,是厌离凡尘之心。好运、晦气、诋毁、美誉、抬举、讥讽、苦头、快乐等,都是虚幻无常、有害无益的杂念,所以要生起厌离之心,不再对它有所期待、依附。在禅定的宁静喜悦中,身心安住,自然达到离欲清净的境地。《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八节

宋代文人苏东坡,才华洋溢,堪称文坛上的奇葩,他有一个相知甚笃的方外之交——佛印禅师,平时二人在佛学、文学上总不忘相互切磋,但每次老是让佛印禅师占尽上风,苏东坡心里总觉不是滋味,所以百般用心,想让佛印下不了台。

一天,两人相对坐禅,苏东坡一时心血来潮,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禅坐的姿势像什么?佛印禅师说: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之后满怀得意。此时,佛印禅师反问苏东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个什么?苏东坡毫不考虑地回答:你看起来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微微一笑,双手合十说声:阿弥陀佛!

苏东坡回家后,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说:今天总算占了佛印禅师的上风。苏小妹听完原委,却不以为然地说: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因为佛印禅师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众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尽是污秽不净,把六根清净的佛印禅师,竟然看成牛粪,这不是输得很惨吗?苏东坡手拈一拈胡子,黯然地同意苏小妹的看法。

事隔多时,苏东坡修禅定日渐有了功夫,一次出定后,喜孜孜地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立刻差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让他评一评自己的禅定功夫如何。

佛印禅师看过后,莞然一笑,顺手拈来一枝红笔,即在苏东坡的诗上写了两个斗大的字:放屁,再交给书童带回。苏东坡本料想佛印会给他诸多的赞美,怎之一看回信中竟是斗大的两个红字放屁,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骂:佛印实在欺人太甚,不赞美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我非立刻过江与他理论不可!

谁知佛印禅师早已大门深锁,出游去了,只在门板上贴了一付对联,上面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看后深觉惭愧,自叹修行不如佛印远矣!

省思:修行应有行有解,若只是一昧在文字上玩味,则永远只是口头禅而已。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