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最新开示一分钟禅修法践行生活

2024/12/22 来源:不详

北京哪家医院是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文:慈诚罗珠堪布

大家晚上好,今天讲“生活中的六波罗蜜多”中的禅定。禅定分很多种,有深浅之别,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较为简单,是我们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的禅修法。

请大家先发菩提心,我们今天之所以听课,是为了将来可以成佛,成佛是为了帮助天下所有的众生,当然,只有自己先成佛了,才有这样救度的能力。因此我们学佛的目标就是成佛,成佛的终极目标是利益众生。因此,我们为了成佛,所以学习成佛的方法,首先闻思,之后再去做,即是修(行动)。先修自己的心,心修好之后还要有实际行动,闻、思、修、行不能脱节,这很重要。

平时大家基本上都有打坐修行,在座的应该是如此。如何打坐、打什么坐、座上修什么内容等都很重要,首先了解什么是禅定很重要。但在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如何禅修?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生活禅,是每天关上佛堂门后,一两小时的闭关之外的修行,是随时可以做的。只要稍微投入,专注一点,每个人都能用得上,十分有意义。

首先要知道,前面几个六波罗蜜多中,我们讲的都不是理论,当然也有讲理论的,如《现观庄严论》、《大乘经庄严论》等很多佛经都是这样,大部分都是六波罗蜜多理论上的阐述,比如为什么要有六波罗蜜多?为什么不是五波罗蜜多而是六波罗蜜多?为什么是先布施再持戒呢?《入菩萨行论》也是讲六波罗蜜多的,但没有讲为什么要布施,六波罗蜜多为什么是这样的秩序等等。《入行论》讲的是六度的实际修法,内容都是六波罗蜜多,但角度不同。这次我们讲的是六波罗蜜多的实践方法,即在生活中如何运用,今天所讲的禅修就是一个简单禅修的方法。

五部大论也讲菩提心,基本上没有一部大乘佛经不讲菩提心的,但讲菩提心也分很多方式,有的主要讲理论,比如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分类,佛有没有菩提心,一地菩萨有没有菩提心等等,如果有时间,大家可以去学。对佛法的理解不够深刻时,不懂时我们会有疑问,当然有疑问很正常,但根本性的疑问会使人产生动摇,这是因为闻思的力度不够所致。

如果有时间,学学理论是很好的,对我们也有帮助,但更重要的是修行,因为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我们原来的三观完全是颠倒错误的。全世界70亿人,亿只眼睛看到的东西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都是错的。同样,人类、动物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在佛的层次去看都是错误的。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这其实是自作自受,很多是完全没必要的,但因为不懂道理,所以就会产生很多烦恼,有许多心结打不开,有很多事情想不通。

懂得观照自心非常重要。我们以前学的,都是处理外在事物的技能,从来没学过如何处理内在的精神困扰,如何自行化解压力,因此,有时候会觉得压力很大,无来由地莫名悲伤。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看上去没有什么原因,但内心就是焦虑、不快乐,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也许并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事,但就是无法快乐起。当然,不快乐的原因,也许跟现在的环境破坏、空气污染有关,也许跟一些看不见的无形的东西有关,但事实摆在眼前,结果很清楚,每个人都这样,而且未来还会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寻找解决之道,因此从现实层面而言,观心很重要,禅修很重要,每个人要学会自己修行。

刚才讲到利益众生是我们学佛的终极目标,这不是说漂亮话就行,而是要发自内心,这是大乘佛教的要求。要是这个心发不出来,自己其实没这么想,那就没有资格做大乘佛子。

我们现在能力不足够,也许可以帮助一部分众生,比如今天这样上课,即使几千人几万人听,但真正帮助到的人其实也不是很多,因为有的人根本听不进去;有的听进去了,也理解了,但缺乏行动力;虽然现场听有点感觉,非常认可,但过了两天就忘记了……实际上真正所帮助人的百分比非常低。佛的要求是,没证悟、到达一地以前,不建议去利益众生,因为可能付出很多,但收效甚微,二者不成正比。所以我们要先修行,有一定能力以后利益众生的效果就会有显著的不同。

佛教不建议一开始就去利益众生。很多义工一开始也因善良和爱心而进入某慈善机构,但几年后就退出了,内心很失望,因为在行善的过程中,有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如果发自内心帮助他人,但收到的回报完全背道而驰,那么可能从此就对爱心活动不再热心了。

其实佛早就知道我们的心态。比如刚开始学佛时,很多人特别兴奋,发心做事,但几年下来就心灰意冷……因此,佛要求我们先修心,身、口、意三者,最重要的是心,心修好了,身和语自然会好。外表(身)做得好一点,话(语)说得漂亮一点,都很容易,但心里真正这么认为其实是最难的。因此佛让我们先修自己的心,然后再去帮助众生,只有这样才会有效果。真正投入到利益众生的工作中,是在证得一地以后,这可以作为我们的目标。当然,平时有机会、有能力时可以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但不要忘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修心。

#如何修心呢?

这需要禅定、打坐、修行。如果没有禅定,不打坐,即使做很多善事,如念经等,虽说都很好,但假如内心的烦恼无法解决,一个严重的嗔恨或者愤怒,就会把之前所做的善根全部摧毁,这是很有可能的。

禅定的本质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将心平静下来的方法就叫禅定。禅定在梵文中叫sama^dhi,中文的“禅”是梵文音译,有时也称“三摩地”,有一部佛经就叫《三摩地王经》,翻译以后读音上有一点变化。禅定又叫静虑。萨曼达是音译,静虑是内容。先让心平静下来,然后在这样的状态中去思考问题,这便是“静”、“虑”二字包含的内容。

禅定的修法有很多种,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法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十分有用的。今天要讲的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修法,我们随时都能够用上,希望大家能记住。佛经中也讲过这种禅定的方法。比如我们忙碌工作时,只要想起来,就可以修持,无需很长时间,一两分钟就可以想完,所以在繁忙的生活中都可以忆念,放松休闲、吃饭、走路、唱歌、跳舞、看电影,参与各种娱乐活动的时候都可以忆念。甚至杀盗淫妄时,也可以去想,佛经中讲并不矛盾。这些都要去想,但是前提是要有点菩提心,最好是标准的菩提心。

此禅定的方法有佛经作为依据,并非杜撰而来,很多佛经都讲过。

比如在一部经典中,佛就向一位国王宣讲过。佛认为,作为国王,每天要思虑、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不太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将从布施到智慧的六般若波罗蜜全都做得非常到位。但也有一个方法可以去修。

另一部佛经也讲过,佛曾对一位商人讲过此法。商人求法,问佛:“初学的菩萨,应该怎么修?”佛认为可以用此法修。

此禅定方法,每次修的时候,分四个阶段。

第一,发心。

第二,随喜。作为佛教徒,常说“随喜”,但是实际上,没有多少人是真正的“随喜”,更没有修过随喜。在此禅定中则真正需要去实修。

第三,供养。

第四,回向。

以上四个方法听上去很简单,以前也经常讲。但此修法中这四者和以往不大相同,变为“非常接地气”的禅修方法,任何时候都可以用。不像“大圆满”、“大手印”般高高在上,不会给人永远触及不到之感。

一、发心是什么?

发心分几个部分。如果根本没有菩提心,就无法发心。所以,此禅修的前提需要一点菩提心,要是有标准的世俗菩提心,禅修就会非常容易。现目前的阶段,如果没有真实的菩提心也没有问题,造作的菩提心也可以。

第一,向往与希求。走路、做事以及说话时,随时随地,只要想起禅修,就要心生对成佛的向往、对获得解脱的希求。心里特别希望为了一切众生成佛,发起这种希求渴望的心。

第二,坚定不移地相信佛的功德。随时随地坚定不移地相信成佛或解脱的功德,比如平时讲的解脱利益,比如坚定不移地相信佛的智慧、慈悲以及能力。能做到的前提是闻思,没有闻思就没有办法相信。如果我们不相信,处于各种怀疑的状态中,就不会对成佛、解脱有那么大的向往。

第三,对解脱、成佛的追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希望很快得到佛的果位、迅速获得解脱的心。

第四,发愿。愿我早日能成佛,愿我早日能利益众生,并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能力。

佛经里讲过,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我们的心有一丝空闲,就可以观想这四点。这四个,想一分钟,便是生活中的禅定。比如堵车时,想一两分钟,也可变成一个修行的时间。修行打坐不一定在佛堂、寺庙或是闭关中心里,在路上、车里也可修。说话时,在不影响说话的前提下,也可以这么去观想。乃至看电影、听音乐、吃饭之类等等,在享受任何世俗快乐的同时,都可以去观想。

但如果本身没有菩提心,或对菩提心无任何概念,此时,让我们发起这些愿则会有一定难度。平时在生活中可以修行,但前提是有一定打坐基础,才可以在生活中修。在此基础上,为了利益众生成佛的向往、追求、信任以及发愿,才可随时做到,且是发自内心的。以上是此禅定四个方法中的第一个——发心。包括四个内容,需要随时随地去想。当我们正在想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修禅定,这便是生活中的禅修。

佛经提出五个时候要去想:行、立、坐、卧、醒。除此之外,无论吃饭、喝水也都要去想。实际谈及了七个,它们代表了除深度睡眠外的所有的时候。因为深度睡眠时,基本上失去了知觉,此时我们无法思考。不仅仅是这七种,平时都可以想。这非常有意义,需要时常串习,成为习惯。

比如:我们每天在出门或进门时,想这四件事情中的某一个,以后看着门,便会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这四件事情。这叫条件反射。我们的意识完全可以被训练,意识训练成什么样,取决于我们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以及我们平时接触的朋友。所以,佛经中常讲,远离恶知识,不要经常与坏人嬉戏,因为我们会无形中接受到他们身上很多不好的东西,最后虽没有刻意去训练,但是心自然而然就变坏了。

教育也是如此。某一个东西刚开始我们会拒绝,但是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熏陶,最后也会被洗脑成功。在外人眼中,有些非常稀奇古怪的想法,经历洗脑以后,他们会认为这些想法非常正常;而不接受这种观念的人,他们反而觉得很奇怪。所以,人心可以变成各式各样的。环境、所接触的人,还有所受的教育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心可以被塑造,或好或坏都可以,因为心的可塑性很大,如泥土一般,用来做成什么样子都可以,可以是佛像、器具或者其他的东西。

佛经经常讲,远离恶知识的主要原因也是如此。首先要知道,心是可以被训练的。不一定很好,也可能很坏,这些都有可能。如果我们接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还有平时接触的朋友都拥有正能量,我们的心也完全可以被训练得非常好。一个心非常自私的人,最后也可以培养成无私的,拥有慈悲心、菩提心的人。

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尽量去训练它,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当我们听到某种声音的时候,就会有恶念产生;而听到某种声音,自然而然就会有慈悲心等正面的心念产生,这就是一种条件反射。所以,平时就要随时随地训练。

一个修行非常不错的人和我们普通人,同时看外面街上的人。对我们来说,这些人只是一群陌生人。但如果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修慈悲心、菩提心,并观照自己心的修行人,他们在看到陌生人的时候,自然而然产生就会产生慈悲心、爱心、菩提心等等。

普通人为何不能这样?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实际上,我们普通人与佛菩萨的心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的心没有经过训练而已。所以,只要我们随时随地想起来,就去忆念这四个内容。如此一来,在行住坐卧间,我们就会逐渐变得善良、慈悲,直至最后生起菩提心。

平时我们常听到不想打坐的人喜欢说:“我在生活中修行,我不打坐......”生活中可以修,但也必须有这样的方法。如果从来不闻思修,就根本不知道怎么在生活中修。这四个很重要,大家要随时随地尽量地去想。

以上就是发心

二、关于随喜。

随喜的对象有三个。大乘佛教修行人、小乘佛教修行人和我们自己。

首先,观想十方诸佛的功德、福慧二资粮的善根,之后再观想诸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之类的菩萨。如果是简单的观想,则可直接观诸佛菩萨度众生、发菩提心、证悟空性等所有的功德。先心里想,然后发自内心地为这些功德生起欢喜心。比如,我自己有钱一定会非常高兴,或者自己喜欢的人有很多钱也很高兴,这种心态就是随喜。有可能自己没有钱,但是父母、儿女有,就为他们高兴,这样的事情是可以有的。同理,我们没有成佛、没有菩提心、没有证悟空性,没有成佛......但是佛菩萨有菩提心、证悟的智慧,所以我为这些佛菩萨的功德而高兴。这种高兴,能否能生起来,我们需要努力。如果有这般的喜悦,我们在一瞬间就会有很大的善根。随喜的善根非常不可思议。

第二,对小乘佛教的阿罗汉,还有小乘佛教的各种各样的成就者随喜。小乘佛教虽然没有菩提心,但断除了所有的烦恼,他们已从六道轮回中彻底解脱了,所以小乘佛教的阿罗汉也有很多非常大的功德。我们先去想一下他们的功德,然后为他们的功德而开心,这叫做随喜。

第三,自己的功德。自己的功德虽然没有佛菩萨那般大,但简单想一下我们过去、现在所造的身口意所有善根,为这些功德而高兴、欢喜,这就是随喜。

如果你非常忙碌,工作或是说话时,根本来不及做其他善事,但是心去想这些内容,随喜一下,功德也会瞬间产生,并且是非常伟大、不可思议的善根。所以,如果不懂如何行善,吃了很多苦,但有可能没什么善根。如果懂得如何去行善,实际不需要做太多,就会有巨大的功德和福报,这跟我们的观念和发心有关系。所以,我们要明白行善、造罪所有的根源就是我们的的心。心善,一切行为皆是善;心恶,所有言行举止皆是恶。

心的力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大乘佛教里面讲,善恶不是以我们的行动来决定,而是以发心、观念来决定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把诸佛菩萨以及小乘修行阿罗汉、包括自己甚至所有众生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造的一切功德,用心总体想一遍,之后,为这些功德发自内心地高兴、开心、欢喜。

以上就是随喜。这种随喜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有,不需要一个专门的时间摆出身体的姿势去打坐,任何时候都可以去想,随时都可以修禅。

一看到“禅定”两个字,很多人就觉得是“心里不能有任何念头”,其实不一定。禅定有三种,第一种是有思维的,心平静下来后再思考;第二种是没有思维的,这是寂止;第三种是证悟以后的禅定,这超越了有思考和没有思考的范围。因此禅定不一定都是没有念头的,随喜和发心都属于有思维的禅定。

三、关于供养。

对大乘佛教的佛菩萨、小乘声闻阿罗汉或凡夫善知识,以及自己的功德进行随喜,虽然没有做任何别的事情,只是心里随喜,依然有很大的功德。

佛经里讲,两个境界相当的人,一个对另一个的善根发自内心地随喜,可以得到对方的全部善根,随喜就跟自己亲自做是一样的;如果对方的境界更高时,比如我们是普通人,对方是一地菩萨,我们随喜菩萨则无法得到菩萨的全部功德,但功德也很大。

把所得到的全部功德,供养大乘菩萨、小乘声闻阿罗汉,以及凡夫善知识,这是我们平时随时随地都可以想的。由于没有正知正念,我们平时非常散乱,有很多杂念,忘了如此思维,如果稍微有正知正见,应该有大量时间可以这么去想的:随喜功德,并将其全部供养给所有佛菩萨、声闻阿罗汉等。

四、关于回向。

将功德供养佛菩萨后,祈请佛菩萨将自己供养的福报、善根以最殊胜的方式回向(分配)给天下所有众生。当然自己回向也可以,但由佛菩萨回向则更殊胜,这种回向是所有的回向中最有意义的。我们所做的各种回向,达不到佛菩萨回向的殊胜效果,因此将功德交给佛菩萨去回向,是非常好的。

“发心”本身就有很多功德,“随喜”又产生很殊胜的功德,将随喜的功德“供养”给佛菩萨,最后祈请佛菩萨“回向”,这四个是我们随时随地要想的。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禅修。

将随喜的功德供养给佛菩萨,是对其最殊胜的供养,是最上乘的供品。大乘佛教中讲得非常清楚,《入行论》中也简单阐述了这一点:对众生的慈悲心,是对佛最大的供养。

如果我们一边去伤害众生,一边以五花八门的精美供品供养佛菩萨,佛菩萨会高兴吗?其实让佛菩萨最欣慰的,是利益众生,即上供下施。上供:利益众生就是最好的上供;下施:以慈悲心对众生布施。有菩提心、慈悲心,上供下施都圆满了,若能如此,甚至上香、供水、供花都不用做了,因为你已经有了最上等的菩提心。当然有了菩提心,再去供这些更好,如果完全没有菩提心,一边伤害众生,一边以自私心供佛,希望得佛护佑,那是不可能的,因果不会错乱,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

大家要知道,对佛最上等的供品就是利益众生、饶益有情,即使没有实际行动,只是心里有慈悲心,也是最上等的供品。希望大家要了解大乘佛教的核心和精华是什么,如果不了解,或者了解了也不去做,一心在其他方面下功夫,这就没有什么太大用处。大乘佛教一切的精华、基础、灵魂等就是慈悲心,慈悲心上升到菩提心是最殊胜的。只要有了慈悲心,最上等的供品就有了。将最上等的供品供养给佛菩萨,这就又获得了更多善根。

“发心”、“随喜”、“供养”、“回向”,看起来是很一般的修法,实际上完成这四个过程所得到的善根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大家要随时随地保持正知正念。最后,供养善根以后,再把供养的善根回向,此时又能得到更多善根,且能将福报无限增长。

这四个修法看起来很一般,但实际上是大乘佛法的诀窍。详细一点观想可能需要十分钟;简单一点,一两分钟就可以了。这就是生活当中的禅修,如果我们来不及修其他的,那就修这个。这是佛对国王、商人讲的方法,但现代人也像国王一样繁忙,就可以随时随地这样想,随时随地这样做。有了修行的诀窍,可以有巨大的回报。当然,修大乘佛教的人不求回报,但有了因,果是必然的,所以短短的时间中就可以积累大量的福报。

有人说我不需要福报,这是不对的,没有福报我们就只能像现在这样,永远不能证悟或解脱。他们对福报的理解是“自己的健康长寿”等,但实际上,福报有很多种,大乘佛教的福报、小乘佛教的福报以及人天福报。大乘佛教的福报可以自利利他,所以我们不要说不需要福报,因为有福报可以回向给所有众生,能自利利他的。

我们之前讲,普通人目前不能利益太多众生,但有了这样的福报、发自内心回向、请佛菩萨回向,就能藉由这样的回向,从而帮助到很多众生,而不是说我们完全没有能力利益众生,只是能力有限,不能像佛菩萨那样广泛地利益众生,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仅满足当下,而不着手去提升自身能力,我们自己都无法解脱,是从这个层面而言的,而不是说完全不能利益众生。想利益众生,每个人随时随地都有机会。

#实修方法

希望大家牢记这四点,随时随地如此思维。平时进门、出门、看到某样东西、听到某个声音、做某一件事时,刻意训练自己去想一想。比如每天上班要经过某个街道时,都可以想一想。一个星期以后,再经过这个街道,内心就会不自觉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个方法每个人都能做到。

佛经中讲,佛教徒应该受五戒,就算一条戒也不能受,至少也要有上面讲到的这些想法。如果能做到,杀盗淫妄的罪业可以降到很小的程度,甚至从根本上清净。

随时随地这样去思维很有意义,但前提条件是要有菩提心,要不然四个发心无法产生,之后的随喜、供养也不会很圆满。所以我们首先要好好修菩提心,有感觉以后再随时随地去修。这不需要专门打坐,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中的禅修。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8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